卓尔高考网

高考全国卷必考的语文文化常识|大纲明确列入考核,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全国卷必考的语文文化常识|大纲明确列入考核,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前段时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在今后的高考中,将古代文化常识纳入考查。那又怎样?以下文化知识的重要知识点非常有用。希望同学们能来看看。

高考全国卷必考的语文文化常识|大纲明确列入考核,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

高考全国卷必考的语文文化常识|大纲明确列入考核,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明清科举流程图)

1.科举前选官

(1)推荐:汉代选官制度的一种形式。

推荐有考察推荐的意思,也叫考察推荐。侯国郡县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向上级或中央推荐,经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茶剧的题材主要有孝道、德行、文学、文采等等。003010:“在永元中,养小莲是不行的。”103010:“前太守陈葵,查臣孝廉;之后,我是秀才,我是秀才。”(汉朝忌讳刘秀,秀才叫蔡瑁)

(2)征:也是汉代选官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招募社会名流担任朝廷要职。君主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员,任命下属官员,然后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郡主府,不是么?”"安提雅学衡山书,巴士拜阆中特色."

(3)孝:汉代科举制度的科目之一。

孝顺,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和正直。事实上,大部分司法活动都被宗族势力垄断,相互吹捧,相互欺骗。当时有句童谣讽刺道:“如果你是秀才,就不知道书;菊莲,我爸爸分开住。"

2.与科举考试相关的概念

(1)儿童测试。

也被称为“儿童测试”;明代由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考、府考、书院考三个阶段。高考合格后,取得学生(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也叫入学考试。考生不分年龄都叫孩子。103010“考试时,官呼其名为师公”,这里指的是孩子出生考试。这次考试,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学生(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103010“城里有名人,去他妈的童子业”,“去他妈的童子业”的意思是他们准备考童子。

(2)通过当地考试。

明清时期在省会(包括北京)举行的每三年一次的考试也被称为秋微(考场),因为它们在秋天和八月举行。主考人由皇帝任命。考完试,正负清单出炉。正面的单子叫举人,第一个叫解(ji)元。

(3)会尝试。

明清时期在北京举行的每三年一次的考试也称为春纬,因为它们在春天举行。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总统和副总统。举人和各省监生都可以参加考试,三百名学生被录取为贡士,第一名是会元。

(4)宫廷考试。

最高级别的科举制度是,皇帝在皇宫中,要亲自向试录取的贡士询问,以立一等功。事实上,皇帝有时会任命一位大臣负责宫廷考试,但不会亲自征求意见。录取分为前三名:一、三名,赐“进士纪”称号。第一名1号(定远),第二名2号,第三名谭华;若干名,赐名“进士出身”;数前三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前三名的第一名叫川川,第一、二、三名统称进士。

(5)和。

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中被选上的人,考试不及格的人称为落伍者、落伍者。《陈情表》:“三年多了,一身宫锦还乡。”在古代

见文章《宫考》。是科举中的最高名望。103010第十七回:“毕竟进士读书是游戏。”龚氏以前三名的身份参加宫廷考试,称为进士。据统计,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成功考生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著名作家多为文人,唐代有何、宋、王昌龄、王维、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宋代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考进士,第一名一考就授官职,其余考翰林院,学三年才授官职。

(7)状元。

见文章《宫考》。殿试在科举制度中获得第一名,又称殿元、定远,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有1000多人,但实际参加殿试的却有750人左右。唐代著名诗人何、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曾被科举考试授予状元称号。

(8)汇源。

见文章“审判会议”。举人参加了考试,第一名是慧远,其他参加考试的人都叫龚氏。

(9)多赢。

参见“获得当地考试后”一文。学生(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是结缘,其余都叫举人。

(10)连续三元。

在科举考试中,排名第一的人被视为元,连续三次获得乡试、社试、庙会第一名的人被称为“三连冠”。据统计,历史上至少有16个人在中学里上过三元。欧阳修《张衡传》《陈康苏公要子》中提到,陈尧咨和他的弟弟陈尧叟都考了状元,而陈尧叟是三冠王。

(11)丁家。

指宫考中的三处:一、二、三,如三足鼎立,故称丁甲。在丁家中排名第一,因此它的绰号叫丁元。

(12)龚氏。

见文章“审判会议”。那些参加考试并被录取的人被称为贡士。

举人。

见“乡试

”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4)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15)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16)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17)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高考全国卷必考的语文文化常识|大纲明确列入考核,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官职调动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7、表辞官的词语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高考全国卷必考的语文文化常识|大纲明确列入考核,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后专指大臣面对皇帝时的自称。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或者妻子。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2)其他自谦词有: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从秦始皇开始专作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女子自称妾;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4、古代敬辞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

(8)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离开原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任职):委屈就任。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

(12)其他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包涵:请人原谅;

斧正:请人改文章;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

不要送)止步;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赐教:给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5、古代贱称

竖子/小子: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

6、特殊称谓

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zuì,婴儿周岁);

孩提(2-3岁的儿童);

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幼学(小孩10岁);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语文月刊最新整理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高考全国卷必考的语文文化常识|大纲明确列入考核,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扫一扫关注“状元学霸”

免费报名学习课程,请在公众号中回复“直播课报名”,即可观看报名方式及课表,同时您也可以关注“状元学霸”微信公众号,有更多的学霸秘籍分享,使您学习更轻松更高效。

热门文章推荐

文章来源网络|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微磁场教育)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