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高考后如何进行准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生涯规划准备

编辑评论/注释

nS.jsZhUOER.com

进入大众化阶段,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培训工作向前向后延伸,搭建起“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培训的桥梁。目前2022届新生即将迈入大学校门,2022届毕业生也逐渐走向社会。我们关注“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毕业生的就业见习,分别对应着大学生的入学和退出,以期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nS.jsZhUOER.com

目前,随着高考分数线的陆续公布,广大考生和家长已经开始志愿填报。教育部发布预警,谨防“天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呼吁各地通过电视直播、网络平台等方式,对师生和家长开展志愿填报指导。同时,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实施,各级各类教育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机遇。在此背景下,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和需求,疏通关键环节,促进中学与大学的教育衔接(以下简称“中美衔接”),做好贯通式培养,在信息赋能、推动教育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深化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nS.jsZhUOER.com

“中美关系”的现状与需求

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战略使命更加重要,任务更加丰富。面对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压力,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亿万高素质劳动者,而不是被动等待就业的学历持有者。促进“中美接轨”,通过培养落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运用学习的动能,已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

超过一半的高考考生将在各级各类高校继续深造。作为一群“准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点,面临着新的职业规划。

首先是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过去,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深受入学考试的影响。目前各地的高中都没有职业规划课程,高中的日常教学也不足以支撑学生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某中央媒体2021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86.3%的受访者受到志愿填报的困扰。面对考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志愿填报咨询公司,一些志愿填报指导项目往往收费上万元。受所在地区和家庭文化资本差异的影响,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表现和选择是不同的,很多学生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指导,选择了自己的长处,学了自己不想学的东西。

其次,学习任务的变化。长期以来,高中的教与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解题技巧的提高,为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差别较大,主要是借助通识教育培养专业素养,提高综合素养。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涯,尤其是学习任务的变化,“准大学生”的知识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其次,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调整。在大学阶段,主要关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术兴趣的增长,独立思考意识的觉醒,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的增强,创造力的发挥。大学与中学在课程组织逻辑、教学生态、考试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大学教学不可能像中学那样围绕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进行细致的诊断,更多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很多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仍然遵循着死记知识点,做题应付考试的学习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学科和专业的逻辑性,忽略了能力和素养的发展。这样的学习习惯甚至影响后续的研究生学习阶段,阻碍科研和学术能力的提高。

要关注的高考后暑假“当期空”

对于“准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高考后最后三个月的暑假是最长的,没有更紧张的学习任务,是一个相对“空虚的时期”。而“准大学生”对大学学习方式和职业规划缺乏了解,急需科学合理的引导。某中央媒体的调查显示,67.7%的受访高考生不知道自己专业的前景和就业情况,44.1%的受访高考生会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但是,“中美之间的联系”也需要相应的过渡期。大学里只有一两次新生见面会或者几次“大学生活过得怎么样”的报告,满足不了新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经过高考后的休整期,距离大学开学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也为“中美接轨”提供了相应的契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需要动员高校和社会力量对每年1000多万新生进行帮扶和指导。可以充分利用高考后的暑假,深化信息赋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质量起到长远的促进作用。

以信息化、数字化优势,促进“中国与大学的连接”。

从“准大学生”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可以充分利用高考后的暑假,借助信息化、数字化,促进“中美趋同”。

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指导。志愿服务是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学生和每个家庭的未来。建议相关在线教育资源平台开设“志愿填报与职业规划指导”板块,收集汇总各类高校招生办、就业指导处信息,邀请高校教育工作者录制相关视频,讲解培养方向、不同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就业趋势及职业发展前景等。从而帮助高考生进行职业规划。同时,尝试运用大数据,以当年高考情况为基础,参考历届高考和各级各类院校录取情况,帮助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做出理性选择。

鼓励高校为新生远程开设短期“大学认知课程”。近年来,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设计丰富多彩,很好地展示了学校文化,起到了育人的作用。因此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从潜移默化的点上显示了高校育人的意愿。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参考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面向大学新生发送暑期学习资源。例如预先设计好学校和各院系新生指导课、学习材料等线上资源礼包,通过在录取通知书上增设二维码等形式,发送给录取新生;或是通过高校和院系的官网、官微等,面向各院系新生介绍专业课程与培养规划。二是远程开设“专业认知课”。新生面对许多的学科专业都是“从零开始”,新的知识结构、思维和学习方式等都与其过去的经验有很大不同。高校各院系可进一步了解新生的知识储备、认知特征、学习需求等,做好学习指导。通过线上传递本院系教授的讲座,彰显专业特色,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有条件的高校和院系还可以根据自身教学进度和需求,通过社会实践、暑期夏令营等,及时了解新生学习表现并予以指导,帮助新生实现知识观、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开展生涯规划指导。面向新生系统介绍院系历史,邀请院系杰出校友在线分享学习经验、成长经历、院系生活等,通过其现身说法,促进新生对院系文化的认同,发挥榜样激励的作用。

借助在线资源平台,推出大学暑期先修课。我国大学先修课起步于2013年,且主要由若干重点大学对接部分重点高中开展,目前规模有限。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推广大学先修课的良好机遇。面向“准大学生”群体推出暑期先修课程,主要是在高中阶段已经形成的核心素养基础之上,着眼于新生的学习需求,做好衔接、起步,开展包括专业素养在内的通识教育。当前,广大高校有必要着眼于“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在常规的大学先修课之外,增设并强化数字素养、计算思维培育方面的课程,为提高大学新生的自学能力做好准备。

开展“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学习需求调研。通过在线教育资源平台,在推出大学暑期先修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对“准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社会实践需求、职业规划需求等展开系统调研,及时了解“准大学生”的成长动态。可尝试开展大数据建模,大范围开展学情诊断,从而探索更加精准的辅导策略,更好地促进“准大学生”成长,并据此动态完善教育资源平台。

总之,在数字化战略促进教育转型、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当下,有必要借助数字化、信息化优势和海量在线教育资源,尽快填补因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而出现的“鸿沟”,在帮助学生个体实现充分发展的同时提升教育质量,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

nS.jsZhUOER.com

(作者赵章靖、浦小松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王无限单位系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本文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未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研究”[GYI20210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4日第5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