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2022年全国新高考

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2022年全国新高考

6月7日,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高考考点外,送考老师给考生击掌鼓励。当日,2022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帷幕。中国新闻、中国青年网记者陈坚/摄

多位专家指出,今年的试题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更加注重基础,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和素养,强化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

“今年高考命题对‘双降’政策反应特别好。‘双减’是教育生态的重建,这个命题鲜明地体现了要引导教育教学回到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师大教授张志勇说。

2022年6月7日,全国高考将开考。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四套,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制作,包括全国卷A、全国卷B、新高考一卷和新高考二卷。

“为确保2022年高考命题稳定,教育部考试院于3月至4月使用全国卷在27个省份进行了学业调查,了解这些省份的线上线下教学情况,考生复习备考的心态和状态,并根据考试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命题提供参考,确保考试内容和要求与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有效衔接。“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试卷在题型、结构、难度等方面与去年相比总体稳定。平和的命题风格,友好的呈现方式,试卷的设计更加符合师生的心理预期,帮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考是“双降”政策放开后的首次考试。那么,今年高考有哪些“双降”呢?释放了哪些改革信号?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高考命题专家和相关学者,解读“双降”政策生效后首次高考命题释放的改革信号。

既要重视基础,又要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

比如今年新高考第一册的作文题目,给出了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分别是“这手、一手好牌、一手坏牌”,然后进行类比,让学生结合给出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据高考命题专家介绍,材料强调“一手符合棋理”“一手功夫扎实”“一手悟性深刻”,意在启发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和融会贯通。明确了远大目标与艰苦奋斗、扎实基础与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素养的基本规律,夯实基础,坚持正确的东西。

“高考改革好几年了。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到今年,我们已经克服了许多困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宁说,比如纯知识m

据命题专家介绍,今年高考命题的难度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在选材上,现代文学选材注重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题,古诗词选材注重朴素的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我国新高考A、B卷的实用文阅读和I、II卷的信息文阅读,都采用了多种材料的组合,试题设置符合“比较和总结多种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和使用的异同”的要求。

“从命题上来说,高考正在引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回归课本和课堂。”陈志文说,测试材料和教科书有很好的呼应。如试题的问答设计要注意与教材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联系,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的传统经典文本作为相关对象,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并通过提高课堂质量,努力投入课堂,提高学生成绩。

"这种联想既有显性的,也有潜在的."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高考专家委员会主席谢维和说,例如,中国B卷的古诗是王波《白下驿饯唐少府》读的。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选入教材的王波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并欣赏这两首送别诗与普通的表达悲伤和难过的送别诗的区别。“这是一个明确的关联。”谢维和说。

有些材料不是直接来自课本,但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比如新高考第二册的信息类课文阅读“《红楼梦》的翻译”并不直接考查《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内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教材中《红楼梦》的选文的学习或者“通读全书”的学习来更好地理解考试材料。“这是一种潜在的联系。”谢维和说。

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命题进一步突出了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完善高考考试内容体系,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加强体育和美劳教育指导,统筹布局各学科。

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通过情境浸润式、体验式的考查和引导,促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校构建支撑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多位专家也认同这一观点。

“我统计了一下,今年的语文试题选材共涉及了11个领域的问题,选材的宽泛性就是在引导学生要开阔眼界、关注社会。”王宁说。

高考命题专家介绍,今年语文试卷中的不少材料选自科技领域,比如新高考II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选取了“天宫课堂”的素材。“‘天宫’是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彰显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卓越成就,使青少年对祖国的自豪骄傲油然而生。”高考命题专家说。

另外,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三则材料分别选自杨振宁的《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的《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的《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六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高考命题专家指出,这样的选材有助于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