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1193万考生迎来2022年高考多部门为考生保驾护航,2022年的高考生

7日上午,2022年全国高考将正式拉开帷幕。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已有1193万考生报名参考,比去年多115万。普通考场33万个,监考、监考人员102万人。从报名情况来看,湖南、四川、河北等省份报名人数明显增加,天津等省市比去年略有增加,甘肃等地略有减少。根据疫情防控情况,上海秋季高考推迟至7月7日至9日举行。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确保防疫工作万无一失仍是高考组织的重要一环。教育部会同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深入分析研判,结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认真制定团体考试防疫方案,分类安排考点,及时协助滞留外省考生做好返程安排,确保考生“考尽”;精心制定高考团体考试防疫操作标准,加强和完善防疫措施,开展防疫培训,准备足够的应急备用考点,做好考务人员管理,优化考前健康筛查,严格消毒考点环境,检查考生入口温度。北京市在常规考点的基础上,按比例设置备用考点和备用考点,封闭控制区内每名考生一个考点,控制区内考生之间的考试间距不小于2m。辽宁丹东开通送考专车。社区出具通过证明后,考生凭准考证登车;天津设置了包括医院考点、隔离考点、独立考点在内的“重置考点”,并规定考生可携带消毒纸巾等个人防护用品进入考场。

据悉,2022年采用新高考模式的省区与2021年相同。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海南、天津采用“33”新高考模式,辽宁、福建、湖北、湖南、江苏、广东、河北、重庆采用“312”模式。各省考试时间分别为2天、3天、4天。在此期间,预计东北、华北地区高考期间雷雨天气较为频繁。黄淮、江淮、江南等部分地区降水相对稀少,气温偏高。降水核心区将集中在华南、西南等地,局地伴有强对流天气。

教育部特别提醒广大考生,一是认真阅读《考生须知》,严格遵守考试规定,提前准备并携带好相关证件和必要的考试设备。二是关注当地考试招生机构发布的高考防疫信息,提前了解考场内的防疫要求和个人防护注意事项,按照当地要求做好考前核酸检测准备,加强考试途中的个人防护。三是要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认真核实确认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考虑体温检测等因素,预留足够的时间参加考试。4.诚信考试,不要将手机等各种无线通讯工具及其他违禁物品带入考场。

为确保考生“应考尽考”“顺利高考”,各地各部门积极协同,为考生保驾护航。

1193万考生迎来2022年高考多部门为考生保驾护航,2022年的高考生

图为南京大批高考考生走进当地某考点看考场。

193万人报名创历史新高。

根据前面的

图:为南京交警和考生击掌,为博博送上祝福。

一师杀,多地设分类考点。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全社会的大事,需要各部门的协调和保障。由于今年疫情防控形势复杂,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指导各地提前研判疫情和学生情况,分类安排考点,确保考生“应考尽考”。

比如深圳设置了一般考点和特殊考点,其中特殊考点在10个区达到了全覆盖。各区按要求设立了备用考点、专门隔离考点和隔离宾馆考点,另设医疗救治考点。

在北京还有一个封控考点,用来服务封控地区的考生。高考时,这类考生与“衣食住行考”融为一体。同时为常规考点设置备用考点。如果正规考点因疫情临时关闭,教育部门会通知考生转用备用考点。

今年各地考点将继续安排专门的防疫副主考,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理。根据要求,考试前,考点、考场、通道、门把手、桌椅、宿舍等。应该彻底清洗和消毒。检查期间,每次检查后做一次清洁消毒。考试结束后,做一次彻底的环境清洁和消毒。

1193万考生迎来2022年高考多部门为考生保驾护航,2022年的高考生

2022年6月6日,高考前夕,湖南长沙

升湖实验学校高三年级老师为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们派发红包、糕点和粽子,寓意“高中” 杨华峰摄

静音、优化交通、防作弊……多部门护航高考

为了保障考生顺利赴考,公安、交通、气象、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全力行动。公安部交管局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认真做好高考交通安保工作,要求优化交通组织、净化交通秩序、强化宣传提示,全力护航高考出行。

例如北京市,对于丰台区封管控区域内的高考考生,北京市交通部门与丰台区政府联动,协调成立高考护送保障车队,投入600辆巡游车辆。高考护送保障车队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的送考工作,将考生由家中接送至丰台区封管控考点。

高考期间,多地对噪音进行严管。对于建筑施工噪声、餐饮业及文化娱乐场所噪声、城市区域内噪声等进行限制,对相关营业活动进行严格管控,有的还督促各工地签订“静音护考”承诺书,发放“爱心护考”倡议书,为考生营造安静的考试环境。

在考试纪律方面,教育部会同公安部等部门持续保持对助考犯罪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深入开展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并会同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手机作弊专项治理活动,指导各地强化人、物、技三防措施,加大考试考生入场检查力度。

教育部门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拒绝考试作弊,切勿以身试法,诚信考试。同时明辨真假,谨防与高考相关的诈骗活动。

来源: 法治网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