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权威评析来了,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定为主,充分考虑教与学的情况,在题型和结构、呈现形式和风格、难度等方面基本延续了近几年的特点。给学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进一步增强答题和获得试卷的感觉,帮助学生稳定心态,发展水平。试题贯彻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深化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注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着力提高高考命题质量,采用更加稳妥、细致的设计策略,突出高考命题的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

1.反映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彰显铸魂之德。

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选取反映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精准扶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

1.讲述建党百年的丰功伟绩,培养家国情怀。

全国第一卷1 ~ 3题,以新冠肺炎疫苗包装为基础,以浙江丽水玻璃管、注射瓶生产为案例,改变我国高端医用玻璃依赖进口的局面,引导学生理解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国B卷1 ~ 3题,无人机服务新疆棉花生产科技兴农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农业科技水平、农民劳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

2.展示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坚定理想信念。

全国卷第一册43题,以京九铁路和昌赣至江西高铁建设期间两次“绕道”的苏区示范县江西兴国为案例,说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原中央苏区和赣南等革命老区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仅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任务,而且弘扬了革命文化,延续了红色基因,壮大了民族精神。全国卷B卷43题,以某课题组为案例,为云南元阳阿哲克村探索内生式旅游发展模式,说明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引导学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第二,丰富能力素养的考试维度,服务于人才选拔。

地理试题既有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又有复杂的学习探索情境,要求学生合理运用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科学的思维范式和方法,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最终完成开放性或探索性的任务,得出新的结论,展现自己的学术素养。考查能力不仅包括必要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

1.重视地理过程推理能力的评价。

试题重视对地理过程和地理关系的考查,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思维方法和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和恰当推理

本文通过拓宽试题素材来源,从素材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解题路径的差异性、答案的多样性等方面探索和尝试了开放性试题的新视角。通过搭建多维度的创新展示平台,可以克服封闭题和独特答案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全国B卷36题,以江苏昆山某品牌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为例,要求分析其上海因素,要求学生正确看待区际分工和区域联系,正确认识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的关系。中国B卷第37题第(4)项,以巢湖西岸圩区由种植农作物向发展养殖业转变的情况为案例,呈现人湖关系协调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考察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和视角,思考中国平原地区不同阶段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全国卷B卷44题,基于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一段大风路段两侧的调查,以详实的数据再现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从建设期和运营期,从不同的时空组合进行对比,充分考察学生整理资料和论证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重大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三,优化考试内容设计方法,促进教学改革。

地理试题的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改革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在充分考查德智体的基础上,立足学科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回归课标和课堂,加强形体美和劳动的教育和引导。

1.深化基本内涵,夯实发展基础。

考题进一步完善了基本考试方法,围绕学生熟悉的主要知识提供材料,但情境设置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基础,不是对单一、简单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和简单复制,而是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综合运用。全国A、B卷1 ~ 3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全国第一册7-8题以安装高反射率屋顶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为案例,全国第二册7-8题以郊区相对湿度的时空差异为案例,考察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认识,引导学生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解决问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解决问题”转向“做人做事”的素质提升。

2.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全面发展。

试题通过选取生产实践场景的典型任务,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锤炼意志、提高技能。

。全国甲卷36题,选取英国东南部湿地开垦过程为案例,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从小幅度的改变到大面积的开垦,都是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全国乙卷37题,围绕巢湖流域圩田的开发与利用,设计了4个逻辑严密的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湖泊、河流、圩田的时空变化,不论是早期的围垦河湖滩地满足更多的粮食需求,还是后期的圩区功能的改变,都需要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努力奋斗,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命题着力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认同劳动的崇高和伟大,鼓励学生坚持以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记者 高众)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