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高考四十不惑,四十不惑

关键词:恢复高考40周年

又是一年的“高考季”,千千成千上万的学子走进考场,拿起纸笔,为梦想而战。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古语有云:“四十而不惑。”回顾这段特殊的时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考对于个人和整个中国的意义。

中国正在超越昨天的高考。

40年过去了。看着今天全国的高考规划,全城避考点,全家为考生服务,想起父母用被铁水烫得伤痕累累的手写试卷,我总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对于“文革”后第一次参加高考的570万人来说,1977年底不是冬天,而是一个民族再次高举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旗帜的春天,也是一代人接受考试、改变命运的春天。40年来,高考成为全国一年一度的盛大社会活动,高考改革成为全国的政治关注点,都是因为中国高考所承载的突破阶级壁垒、推动民族转型、刷新教育理念的重担还在肩上。

nS.JszhUOer.CoM

对于中国高速成长的40年来说,以高考为代表的整套操作体系,既保证了基本的公平透明,又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其贡献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现在的中国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独立思考习惯和调查研究能力的人才。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培养这类人才。

多年来,高考改革始终围绕公平和科学两个维度展开。如果高考科目由固定的科目数调整为3“6选3”或3“7选3”,就是在发挥特长的同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探索招生与考试的相对分离,学生在考试中的多重选择,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然后,教育部阳光工程的实施,让曾经备受质疑的高校招生黑箱无所遁形;旨在实现地区和阶层平衡的高层计划改革为相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儿童建立了新的希望。

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如何出题,如何划分,而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高考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全社会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体觉醒。它需要我们置身其中,在重塑考试制度的同时,重塑自己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走过40年的中国,如今正在超越昨天意义上的高考。当然,我们很高兴考得好。如果分数不是那么理想,我们的心情也不会像四三十年前那么沉重。这个社会真的在进步。(作者曹鹏程,原载于《人民日报》年6月7日,有删减)

nS.JszhUOer.CoM

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全社会的坚定信念。

40年前,全国高校招生大会召开,决定立即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当来自农田、工厂、营房、牧区,来自祖国南北的570万考生涌入略显仓促准备的考场时,他们和整个中国的命运迎来了3354年的转折点,重新确立了知识和人才在整个社会的地位,架起了一条普遍向上的流动通道。无数学生通过高考实现了自我提升,他们的个人成长通过知识与国家的努力明确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考巨大作用的背后,展现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nS.JszhUOer.CoM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诚然,当今社会改变命运的路径更加多元,并不是高考的必经之路,但“知识改变命运”并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一夜暴富的神话很多,即使快速成名的途径都有可能,但现实中,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成就自我、服务社会仍然是最常见的,这是支撑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广泛、最深刻的力量。

越是喧嚣浮躁,越是复杂,越是要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顽强信念。如果大众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短期的投机上,必然会占用努力实现长期目标的空间,消除十年努力积累知识的动力。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未来的世界必然需要创新和知识,各行各业必然与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当更多的人坚信知识的力量时,我们社会的发展将获得更坚实的保障和更强大的动力。(作者胡,原载《北京日报》年6月7日,有删改)

受教育权的回归带来家国之变。

nS.JszhUOer.CoM

6月7日,全国高考考生走向考场。这其中,会有激动,也会有紧张,但在大家眼里,高考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顺理成章,几乎每个人只要想,都可以走进高考的考场。

然而,40年前,高考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文革”十年,因为高考没有上升通道,学生不得不做工农兵。高考缺失的十年,击碎了无数人的人生梦想,公平的社会向上流动机制也被打破。

时光流逝,时代进化。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已经成为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栋梁。此刻,回望40年前的1977年,恢复高考越来越重要。1977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实际上是国家对公民受教育权的确认。这一权利的实现是个人幸福和有尊严的出发点和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最终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知识殿堂。1977年,不仅恢复了高考,还恢复了知识的价值,教育的科学体系,人的尊严,家国命脉。

今天,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更好的自我,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建设更光明的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使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更加公平和更有价值,我们还需要在更多的层面上继续深化改革。

40年前,一个恢复高考的决定,可以激起巨大的变化,聚集巨大的能量;40年后的今天,改革全面推进。

革开放,也仍然需要大智慧、大魄力。(本文系6月6日《新京报》社论,有删改)

《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12日第2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