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中国高考简史窥见我国教育的演变之路,中国高考的历史演变

炎炎夏日,又是一年高考,时刻牵动着万千家庭和学生的心弦。年复一年,有人落榜,有人落泪。有人成功着陆,他们喜极而泣。现在说说高考那几年,祝全国考生金榜题名!

充满腐败和耻辱的晚清,在“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大趋势下,被迫进行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首都文同博物馆正式开放,其招生对象为举人、进士和国子监进贡学生。当初科举似乎是在继续为皇族和八旗子弟开辟新的通道,为腐朽的帝国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从下面的各国大使可以看出,毫无疑问,权贵子弟占大多数。若干年后,其他学科如天文学、算术、化学、物理学、医学、生理学等。逐渐呈现出现代高等教育的面貌。后来在1902年并入首都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

1898年,以慈禧为中心的保守“顽固派”打败了以光绪为核心的激进“改革派”,“戊戌政变”夭折,大部分新政付诸东流。然而幸运的是,这位“老佛爷”保住了艰难建设中的史静大学堂,并逐渐成为取代科举的最高学府。1905年,当最后一批进士和国子监学生被直接转移到首都大学堂时,自隋朝以来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选拔制度正式结束。

中国高考简史窥见我国教育的演变之路,中国高考的历史演变

杜福魁的毕业证,史静大学学生

后来,无论是模仿西式办学,还是中西合璧办学,这片古老的土地都呈现出新气象,掀起了一股新的办学浪潮。各种小学、中学、大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涌现,中、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军事、师范、工业和私立学校。从此,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开始成长。

从生源上讲,学校仍然集中在达官贵人、地方士绅和富豪的子女中。想想吧。学校都设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商业城镇。哪些学生最基本的资格参加考试,当然是“富水不流外人田”。连私塾、中小学在土地偏狭、人民贫困的地方都“遥不可及”,更别说大学堂了。就是这样。虽然从好的方面来说,但也难免有后门的强势背景,信息通道是盖不住的。就算想赶考,筹钱远行去考,也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总之,这一时期的教育并没有为卑微的弟子打开道路,而且在近代的某某名人传记中也经常看到,如何摆脱贫困是曲折的,比那更优越,卑微的人真正享受教育还要好几辈子。

有时候,我觉得文明文化的东西就是分享广播,让它以简洁高效的方式传播给普罗大众。没有那么多高层次的条款和各种壁垒保护,被锁在既定的圈子里。虽然在圈子里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怎么知道圈子外没有人才呢?没有两河流域的文字传播到欧洲大陆,世界上就没有英语,所以文明也需要流动才有生命力。

1911年,清末革命后,民国时期一些学校继续批量办学,另一些则因经费不足而停办。在各路军阀连年混战,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这些军政首脑既能补充巨额军费,满足自己的奢靡生活,又能拨出一部分白银用于教育,十分珍贵。

那么招生是怎么运作的呢?

地方高校,除了见多识广的人互相转告,主要靠报纸、海报、期刊等。并公布大量招生简章,以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参加入学考试,择优录取。现在,你翻翻民国时期的报纸,就能找到很多招生简章。至于考试方式,各校自由招生。有的要求文理兼修,有的要求德智体全面,有的要求技术扎实,有的强调人文,有的强调外语。要求学生申请学校。例如,根据伟人毛泽东和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我们知道他写满分作文时被接受,甚至还为好朋友写了一篇,这在今天看来是作弊。当时是友情友情秀。

那些面向全国招生的院校,早期采取的是省选和公考相结合的方式。至于省内选拔,谁“有先得月的优势”?这种紧俏的资源除了出类拔萃,被欣赏,被推荐,就是大家都想找的,最后会有谁,你懂的。公开考试,听起来很公平,也登在报纸上。实际上实际操作并没有那么理想。一般考点设在北平、上海、广州、武昌等大城市,或者大学本身。他们中很少有人能顺利完成这趟赶考之旅。除此之外,要有考试的基础知识,还得先在私塾、中小学熏陶几年。不是一般家庭期望通过深厚的家庭学习或者家庭教育来滋养的。和毛主席一样,我父母也是。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大学部,面向社会招生,进入自主招生模式。通常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总招生简章。符合条件才能报考。有必修和选修科目,文理兼顾。只有少数像钱钟书这样偏科严重的文科生被录取。而且由于全国各地的地域差异很大,各大城市的考点和档期也会让一批人错失良机,最后无法成为高手。

抗战爆发后,在抗日统一战线的主旋律下,全民抗敌的热情促成了一些山头独立权的释放。1937年,民国教育部成立全国招生委员会,统一高考,接管招生权,控制招生录取和生源分配,甚至实行“走读制”。当然,高校一直在争取自己的自主权,这种互爱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有的年份全国统一招聘,有的年份联合招聘,有的年份单独招聘。

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3a7246368e7144f78deb3f79527cd5d1" />

清华大学的招生情况(1938-1948年)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万象更新,国家的一切都在百废待兴中,为实现教育上的平稳衔接与过渡,执行“暂维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非实质性的联合招生外,当年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旧制,实行单独招生方式,各大学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另外,已经在读的学生,除了家有财力、资源逃往海外、香港地区和随国民党残余退入台湾岛上,大部分原校就读完成学业。这情景在前段时间俄乌局势前夕就上演了一幕,富豪、政客们携家眷飞逃。

1950年,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指出:“为了逐步改正各校自行招生的混乱状态,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特规定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生日期的范围”,推进高考联合招生。像西北地区的高校就在几大院校统一招考,能覆盖的区域也就是周边省份,比如兰州大学计划在18个专业最高可招生570人,实际才从兰州、西安、成都、武汉等地招收了256名学生,还有相当大的生源缺口。

紧接着,教育部要求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当年有149所高校实行统一或联合招生,覆盖69.6%的高校,逐渐向统一化方向发展。

随后的195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正式规定:全国高等学校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一律统一招生。同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成立,确立了全国统一命题,统一制定报考条件、考试科目等要求。

中国高考简史窥见我国教育的演变之路,中国高考的历史演变

最终高考时间定在每年8月15、16、17日三天进行,这样我国第一次实实在在的全国统一高考在1952年8月15日正式拉开序幕,当年共有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8个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第一次高考的作文题是《记一件新人新事》和《我投入祖国怀抱》。

中国高考简史窥见我国教育的演变之路,中国高考的历史演变

这次高考一共有7.3万人报考,高校录取了6.64万人,录取率达到91%,人民日报号外版上还隆重刊登高考学子们的录取榜单。据参加这次高考的老爷爷们回顾,除了少量留下做政治辅导员,应届生基本都录取了。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一直到文革前的几年间,教育部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出改革,还出台了政治审查和健康复查等筛选机制,高考制度基本成型和稳定下来。

1952年秋天开始,一项中国教育史影响深远的改革也在开展开来——中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先行对北京八所高校进行改革,随即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高校院系调整工作,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并入其他院系或重组成新院校,一夜之间冒出了很多工科院校。精英高校们,不在精英高度集中化,薄弱院校也赢得了师资力量的注入。现在有很多人异议说中国教育走了弯路,造成顶尖大学的遗失。然而正因为这次的院系调整,才促就今天各地大学的基本盘,散落在地图的大部分地方,为地方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尽管还有北上广这些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化的地方在吸附全国。

nS。JsZHUOeR。COm

有一点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在调整中各类声音最多了,而国防军工,重大工程的科学家们和工人们还在埋头苦干,也不怪,历史上发声最高的也是这一群体。

nS。JsZHUOeR。COm

1966年,文革爆发了,全国各机关单位很多受到冲击,高等院校取消考试,废除执行了十多年的高考制度,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新办法,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选拔人才。这时“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与学生被下放农村农场劳动锻炼再教育,高等教育基本停滞了。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由公社、革委会推荐和院校审核通过后进入大学,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了。一直到恢复高考前,将近招收了100万工农兵学员。我就听我爸说过,他当时所在的生产大队就推荐过一位去上市里的师专,毕业后一直在本地当小学老师、小学校长到退休,还有一位隔壁公社推荐上大学的,毕业回来也是当中学老师,还带头筹建了当地第一所中学,当了几十年校长到退休,在当地很受尊敬。

总体来说,文革期间冲击比较大,也不是所有行业都停滞没开展,在我写的《100多年来的水电之路》和《60年来国家波澜壮阔的航天事业奋斗史》,里面的一些水利水电和航天事业就在建设中。

1977年7月21日,党的第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小平同志主动提出分管科学和教育。再度复出后的他在8月主持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33位科教界名人参加为期5天的讨论,座谈会上气氛热烈,插话踊跃,大家纷纷发言。

中国高考简史窥见我国教育的演变之路,中国高考的历史演变

当时会场最年轻的我国电化学家查全性回忆说:“参会的都是著名学者,我开始两天没有发言,听他们讲。后来,看小平同志这么认真,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把自己的思考讲出来,很可能解决问题。于是,开始在本子上写发言提纲。”,在第三天他发言说道:“现行的招生制度,有四个严重弊端: 一、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而那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却占去了招生名额,这是极不合理的。二、现行招生制度卡了那些没有特殊关系的工农子弟上大学。群众反映说:解放前上大学靠钱,‘文化大革命’前17年靠分,现在靠权。三、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不正之风,而且越演越烈。制度不改,走后门不正之风刹不住。四、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现在,甚至连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凭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

nS。JsZHUOeR。COm

其实,在座谈会之前,邓小平就听取方毅、刘西尧的汇报,还指示:“一年准备,从明年开始两条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特别是理工科。开学的时间,统一在秋季好。”

nS。JsZHUOeR。COm

就在座谈会的热烈讨论下,邓小平一锤定音:“改嘛!既然今年还有时间改,就坚决改嘛!把太原招生会议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这涉及到几百万人的问题。今年开始就改,不要等了!”

中国高考简史窥见我国教育的演变之路,中国高考的历史演变

就这样,中断了11年的全国高考统一招生考试重新恢复。在这个特殊的冬季,几百万考生不乏父子齐上阵、大龄工人以及各行各业的高龄低龄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穷尽心思,掏空书店,挑灯夜读,争分夺秒备战当年的冬季高考,57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最终录取新生27.3万人,录取率约4.8%。什么是“天之骄子”,成功入榜的这一批比谁都体会深刻,这种激烈的竞争画面现在还回荡在很多老人心里。

如今,大多数这代人已经退休,也有一些还在各个单位甚至国家领导岗位上继续做贡献。

中国高考简史窥见我国教育的演变之路,中国高考的历史演变

这是中国教育历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中国高考伴随一代又一代的人持续到今天。

nS。JsZHUOeR。COm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主要对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边缘行业定向招生,其中又分普通定向和国防定向,也就是现在的国防生。多少人抱着“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念头,一个个拼了命的苦读,那可是“考上了,就能吃商品粮”的铁饭碗,和今天公务员大考有得一比。

随后的1985年,国家允许在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和原先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并行,被称为“双轨制”。同时逐步减少考试科目,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还实行3+1方案,比其他地方幸福得一溜。

90年代差不多是延续往年的招生方式,同样双轨并行,只不过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用3年左右时间推行“3+X”方案,就是三门主科加上三门副科任选。广东率先在全国进行“3+X"高考改改革,语文、数学、英语为考生必考科目,另选考1至3门副科,改变了以往文理分开的方式,随后推行到全国并扩招。

中国高考简史窥见我国教育的演变之路,中国高考的历史演变

改革的影响很大,对于大城市而言稍微小些,本身师资力量就雄厚,然而边缘城市县城这些地方,原本师资力量还有巨大缺口,突然要覆盖这么多教学科目,一时间也没老师胜任,有些老师甚至被磨炼成多课程的全能型,但全能型老师还是稀缺资源。另外,对于选3+1和3+2甚至3+3的考生没法做到均衡考量,导致选考不同科目的考生纷纷指责“考试不公”。

这一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院校也开始收费,笔者一亲戚就是这年考上的师范,毕业后也没能包分配工作,通过层层面试才在偏远山区谋上一份中学老师,多年以后才逐渐调到市里中学。

千禧年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部放开高考年龄限制,加快成人高考发展,进一步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像北京、上海、安徽还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同时第一次全面实现考生网上录取,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部分省份自主招生。同年高考在非典疫情的笼罩下进行,也是高考史上难度比较大的一年,同年,中国高等教育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7%,意味着中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了躲避酷热的7月,实施20多年的考试时间提前1个月,高考时间定为每年的6月的7号,8号9号,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高考简史窥见我国教育的演变之路,中国高考的历史演变

接着,2004年除自主命题的北京、上海外,全国又有11个省份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相应也出现了自主招生、特招、高费生等,当然也衍生出各类“走穴”恶劣事件。

对于师范意向的考生来说,2007年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年份,这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恢复师范生免费的制度从中央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开始,2007年9月1日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21年,中国高考又启动新的改革,在“英语应不应该取消”的大讨论、大热搜下,7个省市宣布将取消文理分科,并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推行“3+1+2”的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物理、历史选一科,“2”为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两门,由此中国高考将以新的模式迎接未来的学子们。

100多年来,中国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方面,途径政治、经济、地域、国家建设需要各种因素的交织下,从贵室的乐土,精英的盛宴,地方的自由自在中逐渐向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伸展,辐射更多的人群,已然是在大众教育的路上前行着。未来中国高考能否取消,全民上大学如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开来,天才有天才受教育的大学,普通人有普通人受教育的大学,想必这是每代人的梦想,想必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