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亲历1978年高考,1978年的高考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读史论道。

来源| 《百年潮》 2017年第6期

作者|王大庆

亲历1978年高考,1978年的高考

1978年,休学10年,只有一年级文化水平的我,鼓起勇气走向考场。

本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时候,高考的春风就已经吹了我一颗死学生的心很多年了,但是基础知识太差了。记得媒体宣布恢复高考制度的时候是10月,一个月后考试。所以,当父亲告诉我高考制度恢复,初中生也可以参加高考的好消息时,我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高考模式被取消,高考平等竞争,升学有望;怕的是我一个1968年的初中生,不可能学习一个月考上大学。

看着父亲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决定马上开始复习,参加1978年的高考。我父亲一直期待着我未来的成功。我上初中的时候,他经常摸着我的头,深情地说:“青儿,好好学习。我们家几代人没有一个中学生。如果你以后能上大学,我们的脸就好漂亮了!”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粉碎了父亲的梦想。现在机会来了。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机会,我就不能放弃。那时候总有熟人问“你高考了吗?”就像问“你吃饭了吗?”高考成为当时社会最大的关注点。

我重新振作起来,拿起了被抛弃了十年的课本。你可以搜遍房子的所有角落,却找不到一本教科书。当年,他们已经进了废品收购站。于是,当时的废品收购站成了“藏宝之地”。受过教育的人陆陆续续来这里挖中学课本和一本高中数学书,却有人出五块钱回收。我找遍了各个废品收购站,只找到一本二年级的数学书和一本初中的地理书。没办法,只能一边和同考的知青交换需要的物品,一边托人去外地大城市买复习资料。那时候不像现在复习资料丰富,买一套复习资料相当困难。给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亲戚写了几封信,等了几个月才拿回一套复习资料。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靠死记硬背还是能有些效果的,数学不行。初中的时候只学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没学过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不知道怎么复习。有时解一道数学题要花半天时间,我感到焦虑。有的去考的知青解释不了,有的说我傻,不想在我身上浪费时间。没办法,遇到一道数学题我解不出来,只好走十几里路到公社去问中学的沈老师。好在每天晚上我都小心翼翼的敲沈老师的门,他起床不厌其烦的辅导我。有时候我会带来很多问题。快天亮的时候,沈先生叫我躺一会儿,然后让我早上吃完饭就走。

1978年4月初,高考将继续的消息再次传来,我非常激动。6日,教育部决定在上年各省命题的基础上,实施当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为了指导各类考生复习备考,教育部还专门组织编写了《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要求各单位根据考生的生产和工作条件,为考生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热情地组织和支持考生复习。这在我们申请的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为了被大学录取

终于在1978年初夏,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我复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巩固。高考前一天,想轻松上阵,就在泰成浴室洗了个澡。也许是几天的疲劳或者过度用脑。当我从浴缸里爬起来时,我突然感到头晕,扑倒在地上.醒来的时候看到刘师傅在给我擦背。醒来后,刘师傅松了一口气,说:“刚才,你的头掉在下面,流了很多血。请快点穿好衣服。我帮你打电话给家人,送你去医院。不要引起破伤风。”

在医院,医生给我额头缝了八针,用纱布一层一层的包好,然后给我打了一针破伤风,叫我好好休息,恢复。父亲一再叮嘱我第二天不要参加高考。我也想过放弃,但是第二天早上,我还是坚持起床,决定去考试,不然我会不甘心。我妈心疼地责怪我为了高考拼了命,让我能考上?我很无语,我只知道,只要努力,我就无怨无悔。

7月20日,是全国统一高考的时间。我带着脑袋里包着纱布的600多万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走进考场。

因为我下放的地方在郊区,所以归入县城安排的学校考场。当时考生很多,县城所有学校的考场都爆满。记得那年语文试卷第一题是标点符号,作文题目是把一篇题目为《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2000多字的政治论文缩写成600字,要求突出原文中心,准确反映原文观点。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一直在准备记叙文和作文,所以考试的时候有点紧张。数学是我的弱项。除了初中时对数、指数、平面几何的一些证明外,其他解析几何、三角函数方程我一无所知。历史是得心应手的,因为我平时最喜欢看历史书。第一道题是20分的填充题,我一分都没丢。最后一个12分的问题,我很快写出了答案。

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文化基础一时没补上,最后以5.5分之差落榜。其中语文61.5,政治63,地理60,历史86,数学只有24,总分294.5。这5.5分的差距让我再也考不上普通大学。因为1977年、1978年连续两年高考照顾知青考生,年龄放宽到30岁。自1979年以来,年龄限制一直是

25周岁。而1978年我已经25周岁,再也没有机会参加以后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至今我仍珍藏着那张《一九七八年高考准考证》和《一九七八年报考高校考生统考成绩通知书》,纸张虽有些泛黄,但字迹仍十分清晰。《通知书》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按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考得好的考生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有可能参加体检,但需进一步确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被录取的,愉快地走进新的学习环境;没被录取的,也要愉快地参加抓革命促生产,在各自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考得差的考生要不气馁、不自卑,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抓革命促生产中坚持自学,继续前进。

我正是按照《通知书》的要求,不气馁、不自卑,坚持继续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终于在1983年以高分考入中央电大经济系,圆了迟来的大学梦。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