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古代科举太艰难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都是啥?,古代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四个阶段

文/夜带来风和霾

当然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才选拔制度。始于隋,立于唐,盛于宋,完备于明清。那么古代的“高考”真的很难吗?能和今天的比吗?古人用的教材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以下简称“53”)有哪些?

欢迎来到高考前古代学生的“宝贵”时光!

01古代科举到底有多难

我们不妨想象我们穿越了古代。作为考生,我发现科举考试的考题只有命题作文,满分750。90%以上的童鞋分数都在740以上。惊讶还是意外,是不是只有自己爽的声音?

就录取率而言,隋唐科举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宋代地方一级考试录取率不足百分之一。元朝总录取名额只有300人;明代科举制度的地方一级考试,录取率在4%左右,但在地方考试之前,需要再考一次科举,录取率在0.2%左右,难度较大。清代地方录取率只有0.8%。

很多穿越到古代写的文章,随便考了一个状元,就轻松考上了状元。边肖读到这里时总是叹息。如果科举考试这么简单,金范走一步就不会发疯了。

明朝的才子文徵明,从1495年到1522年参加了10次乡试,但他失败了10次,甚至没有一个举人。明朝另一位人才徐渭也是如此。他十几岁时就出名了。虽然早过了省考,但是后来考不过。当年和徐渭一样年少成名的唐寅,因为一桩与他无关的科举舞弊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事情是经过反复尝试才失败的。如唐代的孟浩然、陆,明代的冯梦龙、归有光等。

然而让人绝望的是,——只是一个地方级别的考试,宫考录取比例只能更低。明朝的顾曾经估算过,明末清初大概有50万学生,真正考上的概率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就算通过了,宫考会面临光明的前途吗?那也不对。

唐代约有10%的官员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而宋代约有23%。元代一度废除科举,约有4%的官员参加科举考试。明清的比例不高。

科举除了考题难,报考人数特别多,录取率特别低之外,还是一件非常耗费体力的事情。文徵明在给岳父的信中说:“今秋考,身体有事,怕是假的。”在清朝,70岁以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很多。据统计,60年来各地上报的70岁以上老人有120多人。有9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完成了所有三个科目。

总体来说,古代科举考试的成功率很低。毕竟现在国内本科率都快一半了。科举的成功率大概不到百分之一。

古代科举太艰难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都是啥?,古代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四个阶段

既然如此,《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诞生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00-1010唐宋科举考试科目繁多,有常科和制科之分。有常规科目,如进士、九经、五经、三川、石三、李三、法明、明静等。针对不同专业的考生。

唐代虽然有“多元化”的学科,但却有着极其奇妙的选拔条件。当你通过科举考试后,你将不得不参加另一次正式考试,正式考试的要求如下。103010记录了四个要素,一是体,二是字,三是书,四是句

典型的五三个人有我们熟悉的白居易。白居易29岁参加入学考试,31岁参加正式考试,35岁参加考试,都很成功。

白居易著有《新唐书》《策林》等书,其中《策林》写于元和元年参加考试之前。自己出题,独立完成。从时事出发,探讨了求贤与选贤、为民服务、整顿吏治、为君为臣等诸多问题。并为那些还在点灯烧油的恶业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虽然没有获得一等奖,但可以称得上是毫无保留的“北大高年级学生的经历”。再比如他的《百道判》,这是他在吏部考试的经历,当时也很吃香。

另外唐朝的五三也有《百道判》,是当时流行的畅销版的一员,比如考死记硬背的技巧。

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兴盛,所有的参考资料逐渐改为理学的注释,出现了《决科机要》、《四书章句集注》、《三经新义》、《尔雅注疏》等新的“教材”。第三,它开始变得更加流行。当时有《论语注疏》,《孟子注疏》之类的,很流行,大部分是各种作文模板。

这时候官方发现被选上的不是一门心思读书人,而是背诵默写作文模板的,于是各种五三开始,一发现就没收,但是没用。如果考前听到绝密题字,想考个好成绩,人渣还是会全力以赴去买,而且这种来自人渣的动力不是一般的大。当有对策时,就有回应,通常会换个新名字,把郝好唐唐列入名单。另外,当时学术界对苏轼等人的文章还是高度评价的,评论也经常被抢购一空。

元朝的科举曾经被废除,录取的人数很少,所以先压着。到了明清时期,又变了。进士只有一科,《宋文选集》有这样的记载。”“臣民,沿唐

、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五经命题试士。”朱元璋在洪武十四下诏,第一次将四书五经指定为官方教材。

到了清代,科举科目并没有做太大的调整,依然以四书五经为中心,乡试考试题目为第一场是《四书》写文三篇、五言诗一首;第二场则是五经文各写一章;第三场,策问五道,这种科举项目一直从清乾隆年间至清末年间。换言之,明清流行的科举内容便是我们今日熟知的八股文取试了。

明朝科举的五三就开始百花齐放起来了,各种教辅材料简直称得上遍地开花。其中范文类的最为畅销,而其中包括八股文以及廷试的经史时务的范文等等,如有的还会加上部分写书人的点评。

比较知名的便是曾于万历年间本该得甲的袁黄,后因策论与主考官意见相左而落第。几年后再考又被录取为进士。他所写的《游艺塾文规》和续《文规》是范文类中的佼佼者,书包含万历8年(1580)到万历29年(1601)大致所有的乡试、会试真题以及高分考卷,并进行评述;后面还有时人对八股的看法指导以及他本人的心得体会。当代学者也评价其为“对万历以前的八股文写作具有总结性意义”。

古代科举太艰难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都是啥?,古代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四个阶段

还有如倪元璐的《星汇楼稿》也在当时极为盛行,摹印了三万余板,行卷之广是之前所未有的。

此外还有如《皇明历朝四书程墨同文录》、《皇明今文定》、《华峰》、《京华日抄》、《艺海元珠》、等等,都是当时十分畅销的科举范文类五三丛书。正如张献忠在其论述中所谈的那样,仅万历年间,以某会元、状元或是翰林知名选编点评注释的书籍有近百种,不可谓不多。在当时甚至还有不少连续发行的“杂志”。

除了科举范文类,还有如应试技巧类和写作方法类,与今时今日的《如何在21天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有相似之处。比如《谈文录》等等。

清朝在继承前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把五三也进行规范化的整理。

正如上文所言,明朝的教辅类材料极多,名目极杂,种类繁多,甚至还出了月刊的杂志。而为了使科举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康熙九年议准:所有会试、乡试的满分文章官方刊刻,称之为闱墨,一应坊间私刻,严行禁止。尽管如此,但是收效甚微。比如清代吴敬梓便在其《儒林外史》中有过调侃。本坊特聘马纯上先生,精心挑选三次乡试的满分作文,“正品”保证,走过路过不要做过,请认准xxx老字号招牌。

说是正品保证,然而大部分都是偷印倒刷。这种情况到了乾隆年间有所改变。乾隆年间朝廷出版了文章横跨明清两朝三百余年的《钦定四书文》。有了皇帝的支持,五三的正版盗版之争才算是真正尘埃落定。

总的来说,科举制的考试内容越来越单薄化,五三的内容也越来越程式化,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事实上给了很多寒门子弟的机会。

03各种“五三”趣事

编写五三的大师往往考不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明朝的小说家冯梦龙。冯梦龙为人熟知的更多是他的小说家身份,为我们留下了三言两拍的佳作。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相当有商业头脑的“高考教育家”。

然而尽管他写过如《春秋衡库》、《麟经指月》等许多五年模拟三年高考,有许许多多的才子也细细读了他的书便中了。然而冯梦龙却未得其所愿,一辈子未考中进士。但由于印刷业以及科举教辅的兴盛,赚了不少的钱,他一辈子也算放浪形骸,不羁倜傥。

再如明朝时期的江右四家之一的艾南英先生,其才华横溢,“开合变化首尾起伏之法,卓绝一世。”他所出版的《皇明今文定》、《房选删定》几乎是刚一面世便被抢购一空。然而他本人却仅仅在天启年间中了个举子之后,与进士无缘。

古代科举太艰难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都是啥?,古代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四个阶段

再如晚明时期有学者另辟蹊径,此时的五三竟然是听人看戏。

晚明的八股文大师汤显祖在教自己的学生们写八股文,便让他们去读戏曲。再如钱元熙在《过庭纪闻》写到过,有个梅村先生教学生,学生十分刻苦然而毫无进展。当时正好有个戏班子,便让他去瞧瞧看,学生将信将疑,以为老师是在诓自己,看了一下就回来了。老师便笑着说继续去。果然去了几日再参加私塾里的考试就下笔如有神了。

《激书》中也有过记载,有个学生君辅不会写八股文,老师让他去看《牡丹记》他便“闭户展玩久之”,见此书藻思绮合、丽情葩发,最终便文思如泉涌,大笔挥毫。

为什么学会了看戏就会写八股文了呢?因为在某种层面上,尤其是明清的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通过看戏便知道如何去模仿人物讲话,模仿圣贤说话。这也是为何在晚明那个“后现代魔幻”时代会出现通过看戏来考试的故事了。

古代科举太艰难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都是啥?,古代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四个阶段

无论是过去的科举教辅材料抑或是今时今日的五三,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借鉴和参考。“士子们惟知此物可以取科名,享富贵,而他书一概不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毕竟路是我们自己走的,没有别人能替代。所以无论结局是否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自数年来寒窗的真才实学。当然在最后,祝愿所有高考学子都能考出理想成绩,前程似锦!你们都是最棒的!

参考文献

《明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

《从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看唐朝科举制度的作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