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高考改革六大误读看看你中了哪个?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改革后高考

11月6日上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上发表演讲。陈部长为高考制度明确表示,高考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是社会的“稳定器”,未来的高考改革只会越来越好!

高考改革是近年来高中生及其家长关注的话题。日前,多方消息称,部分省份高考改革已延期。原定于2018年秋季学期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试点省份从18个锐减至8个。这8个省份分别是江苏、广东、重庆、辽宁、福建、河北、湖南和湖北。

对于按原计划启动高考改革的省份来说,学生和家长的心就安定了。但对于高考改革推迟省份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对于改革何时启动,高考改革方案如何变化,又有了新的焦虑和误解。

在各种焦虑和误解中,以下六个认识“洗脑”了很多人!这些认识之所以是“误读”,是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带有偏见,缺乏对具体改革方案的深入理解和理性分析。

高考改革的误区一:高考改革后,似乎选择多了,但考试的次数多了。本质上是学生累,老师苦,校长坑!

这种误读是针对试点省份浙江的新高考模式提出的。浙江方案中,高考语文、数学科目只能在高三下学期的6月份考一次,成绩当时有效;并将外语选修科目考试机会增加到2次,成绩2年有效,考生自主选择一次成绩。

浙江实施方案两年多来,出现了考试时间不集中、选考科目不集中、学生、教师、学校不适应等问题。尤其是选科、上课,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师资短缺、资源短缺的现象频频出现。但平心而论,这是改革试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以浙江的方案为例,新高考省份的后续改革方案大多没有增加考试人数。我们来看看高考大省的几个方案:

山东方案:选考科目分级考试减少为一门:如图

考试形式

考试时间

目前的成就

通过考试

合格考试每学年组织两次,安排在每学年结束时(不同科目两次考试,不是同一科目两次考试)。

合格的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等级考试

报名每年组织一次,时间安排在6月夏季高考(统一高考)后。

考试科目成绩按成绩呈现,并按换算规则换算成高考总成绩。

在山东方案中,每个考生选考科目的等级考试机会变为一次。等级考试在高考后举行,普通高中生在校期间只能参加一次。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解释,选考科目成绩只在当年有效,也就是说学生只能参加高三期末高考的选考科目。

所选科目只有一次固定的考试机会。山东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浙江方案几门考试样本不同导致的“田忌赛马”现象,也有利于高中教学的组织。

河北方案:分级考试可以

根据“二一参考”,是指根据统一高考成绩(字数除外)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年级)成绩(从6、7科中任选3科)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其中,3的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有一些变化,不是简单地用考试成绩来表示,而是用成绩来区分,再换算成相对分数。

因此,有人认为“高考改革弱化了考试分数的作用,重视综合素质评价会影响录取公平。”

这个问题在北京市教委公布2020年高考改革方案后达到了舆论的顶峰。关于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指出,原则上高考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比例不低于60%。据此,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2020年,北京考生的高考成绩将只占总分的60%。

其实综合评价录取和综合素质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种误解是由于有意无意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北京采取的方案也是“两基一参考”:以语文数外统一高考450分加上三次分级考试各100分,共计750分;综合素质评价是重要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既不是分数,也不是录取方式,而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结果。简单来说,包括品德(思想品德表现)、智力(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身体素质(体育锻炼成绩)、美貌(音乐、艺术等方面的造诣或获奖)、劳动(参加社会实践)。类似于学生的期末评语,但记录更详细,数据更详实。

综合评价录取是高校招生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根据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校面试成绩,以及中学对考生做出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等,综合考虑后选定的。

目前大部分省份都有25所高校实行这种选拔方式,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统一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这也是很多高校的通行做法。然而,许多媒体人士和普通民众对高考招生政策不熟悉,也不了解。看到北京高考方案重申了这个原则,据了解,所有的录取都是这样进行的。

,这完全是一种误读。

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试点,教育部是严格限定试点范围的,是想探索一种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从“选分”到“选人”的一个探索。也就是说,高考改革后,也只是会选择很少的学校、拿出少量计划进行试点,以求在选拔人才的途径上进一步拓宽。这部分数量比较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走统一高考录取这一渠道。

高考改革误读三:高考改革会让寒门子弟越来越难上名校,进而加剧阶层分化。

有人认为,高考改革助推多元评价招生,尤其自主招生评价标准不适合一般家庭考生尤其是农村考生,以后进入顶尖高校只能靠“拼爹”。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

高考是一条独木桥,但再窄的独木桥,也有“主干道”和“小道”(此处无贬义)。主干道就是统一高考、凭分录取,时至今日,这仍是绝大多数考试进入高校学习的唯一途径。今后相当长时间,凭分数说话,仍是高考的绝对主流!

近年来热火朝天的学科竞赛、自主招生,虽然被媒体和培训机构捧上了天,但这些途径的自主招生人数在整个高考招生中所占比例,其实不足5%!

在推出自主招生政策伊始,国家就限定了高校自招录取比例(不得超过5%)。而且自招也是建立在高考成绩达到一定要求基础上的。2014年以来,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公开力度不断加大。所谓的“拼爹”空间越来越小。

不可否认,高校自主招生的初审条件中,竞赛性条件过多,论文、发明专利等条件也不少。而这些条件,恰恰是农村考生的短板!论文、专利这些条件造假成本低,比重在不断下降,差距可以忽略不计。可学科竞赛需要实实在在的金钱、时间、资源来支撑,县城高中和农村考生在这方面确实存在劣势。

NS.jsZHuOER。coM

但寒门子弟在这些方面的劣势,不是因为高考改革才出现的,而是自主招生实行伊始就存在。不能把“寒门难出贵子”的锅让还未实行的高考改革来背!

而且,解决农村考生上名校难的问题,本身就是高考改革的题中之义。

教育部明确指出,为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比例,继续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

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被称为“国家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简称“高校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在参加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时,考生需同时具备三项条件:

符合统一高考报名条件;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以上三个条件考生必须全部满足,高校若有其他条件,以最终公布的简章为准。

三大专项计划对考生的户籍有严格限制,必须是国家规定的实施区域类的农村籍考生,实施区域由相关省(区、市)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由此可见,认为“高考改革会让寒门子弟越来越难考上名校,加剧阶层分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误解。

高考改革误读四:选考科目6选3,选文科的会很多,毕竟文科相对理科学习要省时省力。

自从高考改革试点开始实施,指责浙江、上海考生弃选物理的言论一直在网上广泛传播,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更大的担忧:选考科目6选3,可以自由选择,理科那么难学,选文科的学生肯定会很多,毕竟文科相对理科学习要省时省力。

针对这个问题,浙沪两地相继出台保障基数为物理科“保驾护航”。其他科目如出现类似情况,参照建立相关保障机制。也就是说,在未来的高考中,任何一门科目都不会再出现大规模“被弃选”的问题,这对于学科均衡发展是一剂“强心针”,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要求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数据,2017年的25.01万浙江考生中,有8.95万人选考物理,占全部考生的35.78%。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5万名考生中有1.92万人选考物理,占比38.4%。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数据,全省首批将迎接新高考的2017级学生总数为547031人,目前已选科学生数533405人,选科数据如下。

高考改革六大误读看看你中了哪个?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改革后高考

高考改革六大误读看看你中了哪个?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改革后高考

青岛二中2018级生化MT导师整理

除了政策保障,真正明智的考生和家长才不会上“弃考”物理的当。因为在现今阶段,考生普遍认识到以下两点:

1.考理工类的考生录取的机会更高,录取的难度更小

高校理工类专业计划投放数量多,学生的录取机会远远高于非理工类专业。以2018年山东省为例,各高校在山东省投放理工类、文史类本科计划分别为165543个、46800个,而理工类、文史类报考考生分别为272820人、144600人,报考理工类、文史类考生的本科录取率分别为60.7%、32.4%,文科录取最低控制线比理科高出70分,报考文史类的考生上本科高校的难度远远高于报考理工类的考生。

2.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更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理工类毕业生需求保持高位并持续增加。根据2017年度《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理工类专业,2017年山东省高校理工类本科专业平均就业率比其他本科专业高8.44个百分点,就业优势更为明显。

总之,大家已经普遍认识到,优秀学生选考物理会吃亏是个伪命题。无论从各地的保障机制还是从考生个人意愿、就业上来讲,都不会盲目地一窝蜂选择文科。

高考改革误读五:大学工科类专业学生将锐减、文科类专业学生大增,社会需求的人才得不到满足,影响科技和经济发展。

新高考将采用“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加3门选考科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科各150分。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分别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任意选出3门作为选考科目。

有人认为,这将导致大学工科类专业学生将锐减、文科类专业学生大增,社会需求的人才得不到满足,影响科技和经济发展。

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对这个问题有所考虑,在选科要求上就有非常具体的体现。

在《教育部指引》中,一共给出了12个门类下的92个专业类的“选考要求”可选范围,其中有1个专业类(药学类)分为了2个子类,所以可以看成是一共有93个专业类。在93个专业类中,仅有31.2%(29个)的专业类允许“不提科目要求”。

高考改革六大误读看看你中了哪个?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改革后高考

不仅如此,《教育部指引》中要求19个专业类必考物理,占总专业类数的20.4%。从12个门类来看的话,必考物理的19个专业类分别来自理学(5个)、工学(13个)、管理学(1个)。

高考改革六大误读看看你中了哪个?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改革后高考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9个专业类必考物理,这还只是《教育部指引》划定的一条底线,各高校在制定选考科目要求时,将有更多的专业类被限定为必考物理,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专业。

据统计,浙江、上海实施新高考方案后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约50%的专业对报考考生的选考科目设置了限制。

其中物理可覆盖专业范围最广,占比94.3%;政治最低,占比54.4%。也就是说,选科还会影响到大学选专业。很多知名大学,不少专业都对选考科目有明确规定。如报读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系,必须选考物理或历史其中一门。

序号

组合

NS.jsZHuOER。coM

可报专业比例

1

物理+化学+历史

99.9%

2

物理+化学+地理

99.4%

3

物理+生命科学+历史

99.3%

4

物理+政治+历史

99.3%

5

物理+历史+地理

99.3%

6

物理+生命科学+政治

99.0%

7

物理+生命科学+地理

99.0%

8

物理+政治+地理

99.0%

9

物理+化学+政治

98.9%

10

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97.4%

11

化学+生命科学+历史

88.7%

12

化学+政治+历史

88.6%

13

化学+生命科学+政治

88.1%

14

化学+政治+地理

88.1%

15

化学+历史+地理

88.6%

16

化学+生命科学+地理

87.4%

17

生命科学+历史+地理

77.8%

18

生命科学+政治+地理

76.1%

19

生命科学+政治+历史

75.3%

20

政治+历史+地理

52.9%

虽然出现了两门和三门必考的要求以后,单科的专业覆盖率有所下降,比如物理覆盖率没能突破90%,但物理依旧领跑,超出第二名化学近30个百分点,除了物理和化学以外,其他四科覆盖率均不足60%,文三科基本徘徊在50%附近。

除了总覆盖率以外,物理和化学的强势,几乎体现在了每一种选科要求中:

■ 规定“某三门科目中任选一门”的595个专业中,76.0%的专业(452条)是“物理、化学、生物,选考其中一门即可”;

NS.jsZHuOER。coM

■ 规定“某两门科目中任选一门”的370个专业中,68.1%的专业(252条)是“物理、化学,选考其中一门即可”;

■ 规定“必须选考某一门”的1970个专业中,88.0%的专业(1733条)是“物理(必须选考)”,6.0%的专业(119条)是“化学(必须选考)”;

■ 规定“某两门科目均须选考”的271个专业中,48.3%的专业(131条)是“物理、化学,均须选考”;

■ 规定“某三门科目均须选考”的12个专业中,全为“物理、化学、生物,均须选考”。

有物理选考要求的专业一般都是高校实力最强的理工类专业。只有选考了物理,入校后才能顺利完成这些专业的学习,并为自己未来硕士、博士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有志向报考这类专业的学生都选择了物理学科作为等级考科目,没有出现弃考物理的现象。

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部的《指引》,还是各地的选科要求,都保证了大学工科类专业学生不会锐减,也不会影响科技和经济发展。

高考改革误读六:高考改革必须与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同步推进,否则就是准备不足、仓促上马。

2018年1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为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NS.jsZHuOER。coM

——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这就意味着,最迟到2022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全国所有普通高中的起始年级都将实施新课程新教材,2025年将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

浙江、上海和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两批试点省份,已分别于2014年、2017年启动高考改革。但这些省份从2019年的高一年级新生才开始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这说明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和高考改革并不是同步的。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虽有密切联系,但毕竟是两个领域的事情。多项改革交替叠加,可能会给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也正因为如此,两项改革才更无必要同步推进!即使是2018年高一年级使用现有教材、开设现有课程,也完全可以启动高考改革。

◆◆写在最后

◆◆

NS.jsZHuOER。coM

目前,社会舆论对部分省市暂缓高考改革有不同的解读。其中一种解读认为“两依据一参考”的3+3高考方案,在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一方案是错误的,要回到文理分科的老路上。

这种解读其实并没有搞清楚目前暂缓高考改革的意图,会严重误导学生、家长!

其实,由国务院于2014年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的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并不会有大的调整,暂缓只是要评估各地是否具备改革的条件,在改革准备更充分时才会启动,避免改革方案在落实时被打折扣。

但是,暂缓改革的省份很多教育部门和高中大多还处于观望状态,主动提高高中建设标准、推进高中课程建设改革,以及针对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学校并不多,对此有清醒认识和准备的家长、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在此想说的是,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成功,逆之者落榜——

不愿了解新高考的高中生家长

有些家长其实经济条件、文化水平都不差,但就是受一些顽固思想的影响,认为高考简单分文理科、只看统一考试分数、全国同卷同分最科学。根本不愿去了解各种招生优惠政策和志愿填报信息,结果让孩子错过了很多政策优惠。

不愿接受新高考的高中生

有些高中生受一些不正确信息的影响,偏激地认为新高考增加了考试负担、选择负担,没有认识到新高考赋予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权,而且降低了考试难度,提供了更多升学渠道和机会。

不愿适应新高考的高中学校

有些高中学校对新高考存在质疑,客观条件不足的确是原因,但主观上对新生事物抱有抵触态度,恐怕才是问题所在。高考改革可能会延迟,但步伐挡不住,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最终会得到妥善处理。

如果您有任何教育问题,或近期遇到各种教育问题,请在下方留言评论或私信小编,加小编薇信nmggkzbk咨询,更多教育资讯可关注内蒙古学大教育官方厷众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