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要做哪些准备?要考虑哪些因素?答案在这里,填报志愿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卓尔高考资源网 2022-07-05 20:40:17 全国多个省份已结束2022年高考。 高考成绩公布的时候 接下来就是填志愿了。 自愿填写报告。应该做哪些准备? 志愿填报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边肖在这里编了个志愿填QA 以下是你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问:什么是平行志愿? 答:平行志愿是指高考招生同一类别、同一阶段的多个相对平行的志愿。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先分数,后志愿,一轮投档”。首先,将依次搜索和归档得分最高的候选人。轮到搜索某个考生的时候,按照考生报的志愿顺序。达到备案条件,且机构有计划结余时,进行备案。 问:什么是顺序志愿服务? 答:顺序志愿是指在同一个录取批次中设置的多个院校的志愿是有先后顺序的,如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每个志愿者只包括一个机构。志愿的原则是“志愿第一”。考生高考志愿是志愿填报的第一要素。投档时,报考同一志愿院校的考生,按照院校确定的录取原则和调档比例,从高分到低分投档,也就是说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队伍。 问:什么是按专业类别招生? 答:按专业类别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专业结合起来,按一个专业类别招生。这样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统一学习基础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校的专业设置,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最终确定自己的专业。考生在报考专业招生时要了解专业大类包含哪些专业(方向)。 问:什么是“三个专项计划”? 答:根据教育部政策,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计划统称为“专项计划”,具体包括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地方专项计划在各省(区、市)实施地区招收农村学生。高校计划在边远、原贫困、民族地区县以下(含县级市)高中招收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农村学生。 问:哪些专业适合色弱色盲考生? 答:除《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高校招生规定限制的专业外,色弱色盲者均可报考,如哲学、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秘书学、数学、历史、教育学、英语、新闻学、汉语言等。可以咨询有兴趣申请具体专业的院校。 问:考不上和不适合学习有什么区别? 答:不准入内。——表示不准入内。即使考生分数再高,如果填了这部分专业也不会被录取。读3354不合适,说明这部分是给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的。在录取时,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符合相关要求的考生。但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填报志愿时,要注意查看高校的招生规定。一些专业院校有具体要求。考生应避开不能录取和不适合报考的专业,结合体检医生在考生体检表上给出的体检结论,合理选择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问:提前批后可以参加其他批次录取吗? 答:不能,按照规定,每个考生只能参加一次录取,不能更改。 问:如果提前批不被录取,是否会影响后续批次的录取? 答:不影响。批次之间没有联系,上一批次录取不会结束,下一批次录取不会开始。 问:多少卷 答:第一步是熟悉政策。家长要对本省的高考政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知道哪些政策很重要,哪些政策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重要的政策当年有没有变化。比如常识,动态,宣传,政策.比如考生家长至少要知道他们省有几个批次的志愿。每批需要填几个志愿学校,可以报几个专业等。 第二步是收集信息。而信息渠道的来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家长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有: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地考试院和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高考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 第三步,精准定位。定位是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一步。众所周知,高考录取时,一定范围的学生根据其填报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名。从高到低,排名越高,被录取的几率越大。在志愿填报前,考生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进行定位,看看自己在班级、学校、区县乃至整个省市的位置。 第四步:知己知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好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过程,除了政策法规,就是了解各个招生机构的基本情况。比如招生章程、招生计划、提高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术特长、往年在省内就业、升学等。 第五步:初选志愿。“初选志愿”就是结合自己的成绩确定目标院校。完成第三、第四步的考生和家长,高考志愿填报要有方向。这时,考生可以大致指定一些在本省有招生计划的院校,仔细阅读招生章程,在院校之间比较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线等数据,选择与自己兴趣、分数线、批次相匹配的院校。 第六步:模拟并填写报告。“模拟填报”就是完全按照省市的志愿设置来呈现考生的高考志愿稿,做一次真实的模拟。高考志愿全部网上填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补。每年志愿填报都会出现很多操作失误、密码丢失等问题。另外,网络系统比较忙,难免手忙脚乱,所以提前准备模拟。 问:如何使用志愿填报的参考资料? 答:第一,认真核对省级招生办下达的高校招生计划。认真学习报考院校的招生规定,其中 特别是各专业对考生的要求,如体检、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然后参考省招办发布的填报志愿手册或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等资料,结合考生成绩位次和各类别总分(或综合分)一分一段表,认真分析近三年招生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信息。了解你所报考批次的招生录取相关办法和规定,知晓自己所在类别的志愿设置和投档录取规则。收集分析多种信息,做好填报志愿前的功课。Q:考生填报志愿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A:一是以成绩为基础。高考成绩是考生被录取的基础因素,直接决定了可选择的院校和专业去向。二是院校综合情况。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因素,是选择与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到哪里去学习、学些什么等问题。考生在选择时,既要看院校的历史、地域,也要看院校综合办学实力。三是考虑兴趣爱好、专业就业等因素。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因素,一般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趋向。重点大学有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特色专业,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考生要选自己喜欢、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改革省份考生还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专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有的专业报考很热门,到了就业却遇冷,需要理性判断。四是结合身体等条件。专业与身体状况有关联,有的专业受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的限制;部分院校按专业学习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要求。还有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收费较高,选报时还应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五是注意志愿之间梯度的问题,建议高、中、低搭配填报,较为合理,避免退档风险。Q:新高考模式下,专业平行志愿填报有哪些参考策略?A:填报高考志愿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情况先选院校再选专业,或者先选专业再选院校,只要适合自己就好。这里简单谈一谈专业平行志愿填报策略:第一步,选择不同梯度的院校。根据考生位次和分数段统计表、各校往年投档线等资料,选择不同梯次的院校。“冲、稳、保”选择院校的办法还是可以使用的。第二步,筛选不同梯次的专业。从选定的院校中,根据往年专业录取情况,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是估计录取可能性不大的专业删除,筛选出拟报考的不同梯次的专业。第三步,根据个人意愿,综合考虑院校性质、地域、喜欢程度等因素,从高到低排列,正式确定志愿。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特别重视院校的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Q:新高考模式下,专业报考要注意什么?A:新高考中由于考生选考科目不同,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不同,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在选专业前应尽早了解所在省市发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如果你已有了心仪的院校,可以从学校入手。如果以专业为目标来划定院校范围,则要注意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选考要求。如A大学经济学类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考生需选考物理或化学其中一门才可报考,而B大学经济学类专业不限选考科目要求。另外,有些专业培养与多个科目关联度都高,高校在可选科目中指定2个或3个选考科目,要求为考生“均须选考”的情况也需要注意。如果你没有目标院校或专业,在选择时,可以多参考“不限选考科目”的院校专业,扩大自己的专业选择面。由于高校的院系及专业(类)调整等因素,实际招生高校和招生专业(类)也可能会调整变化,考生要以高校当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及院校招生章程为准。Q:如何避免高分低录甚至落榜?A:应坚持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位置;(2)所填志愿拉开档次;(3)冷门与热门学校专业相结合;(4)省内与省外院校相结合;(5)避开体检结果所限专业;(6)各批次学校志愿、专业志愿填满,尽量服从专业调剂。Q:预科”与“预录”是一回事吗?A:“预科”与“预录”不是一回事。预科是大学正式教学班以外的预备班,目前在高校招生中只有民族预科班。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除民族院校外,还有华侨大学和四川大学招收预科班。预录是指高校准备录取的考生,此时处于未经省市招办审核,未办理录取手续的录取状态。Q:如果服从调剂了,但是专业都满了会不会被退档?A:如果院校在招生章程中承诺:“当考生所填报的所有专业不能满足时,服从专业调剂,身体合格,符合录取条件,进档不退档”。考生若符合院校的此规定,不会被退档。如果院校没有这种承诺,即使填了服从专业调剂,因无计划无法调剂时,多余的比例会被退档。高校招生遵循的是择优录取的原则,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认真研读高校招生章程。Q:我被一所大学录取,但不想去,可以退档参加下一批次录取吗?不去会怎样?A:不可以。按规定,每位考生只参加一次录取且不得换录。你已被大学录取,就不可再参加后续录取。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是对高校的认可,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选择,同时也是自我承诺与高校的一种约定。如果不去应不填此院校,将机会留给其他考生。作为高中生应懂得遵守诚信承诺。目前有的省份对不守承诺,录取不报到的考生有惩罚规定,考生所在省是否有此规定,请直接咨询省招办或地方招办。综合阳光高考平台、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