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高考语文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全国高考试卷语文

深化我国高考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

3354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

赵靖宇

(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2018年全国语文高考深化关键能力考查,从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感性等方面全面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从信息文本类型多样化、信息处理策略灵活性等方面有效考查信息处理能力,从感性和理性方面深度考查审美鉴赏能力。高考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选文标准等开始显现,需要研究解决。

关键词:高考语文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审美能力

高考语文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全国高考试卷语文

根据国家人才需求和高校新生选拔要求,以及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要求,2018年语文高考在以往高考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根据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深刻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层次和逻辑层次,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反映智力和能力的“迁移”水平;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敏捷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1]。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根据不同模块试题的特点,从以上五个方面对思维能力进行了全面的测量。

1.思维深度的测量。

这类试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深入思考,对文本有全局把握,能够系统理解并完成逻辑推理。只停留在直观表面的学生很难得分。

三套卷的国家语篇课文阅读在选文和试题设计上延续了2017年的风格。三篇文本分别选自学术论文《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围绕三个主题展开论证:诸子百家内在品格的历史传承与思想创造、大数据时代数据主体的“被遗忘权”、城市文明的弹性。三篇文章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具有很强的阐释性和思辨性。测试目标是准确的。以《历史视野中的斋藤优子学》第一册民族话语课文的阅读为例:第一题考查理解原文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全文后对四个关键概念3354“斋藤优子学”、“继续讲述”、“新斋藤优子学”3354有基本的理解和判断;第二题考察对原论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跳出课文内容,从略宏观的角度简要分析课文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与论证内容的关系;问题3考查根据原文进行推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利用文中已有的信息,从前提中推导出结论,从已知中推导出未知。

写试题提高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以全国卷三写作测试为例,测试材料呈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口号。从字面上看,两者在时间、意义等方面存在逻辑联系。等学生发现。从字面上看,有价值观变化、历史任务等深刻内涵,需要学生从外到内深入思考。只有把握各种逻辑关系的作文

第一册国家语篇课文阅读第二题选项A的答案,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比较论证。教材《师说》第二段用的是正反对比,同学们学习的时候要好好把握。通过与它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在不知道“比较论证”的确切定义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判断,得到正确答案。《古诗阅读》选自李贺的诗《野歌》,第14题选项C,要求以“寒风再化春柳,万物如烟”作为诗的结尾,意思是“诗中描写春柳的方式与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更为普遍”。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首先要通过阅读了解《野歌》用烟来描写春柳,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无胜烟柳填帝都”也是用烟来描写春柳,再调动更多的知识判断其他诗人、词人也经常用烟来描写春柳,比如辛弃疾的《烟柳断肠》。那么,可以断定这个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国学文本第二卷选自老舍小说《有声电影》,在有限的篇幅里,刻画了二姐、二奶奶、三姨、四姨四个女人的形象,进行了善意的讽刺。三个问题考察了小说丰富的内容和内涵、生动的人物和心理、幽默的语言风格等。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家老舍的写作风格,熟悉小说阅读鉴赏的关键概念,从而快速进入小说《有声电影》所创设的具体情境,领略其美。

以上试题既考察了思维的灵活性,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注重知识的积累。但他们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把知识内化在心里,注重应用。

3.思维独创性的测量。

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

性地解决问题。高考是在特定时间内、特定地点完成的,对于独创性的考查有着多种限制,但依然创设情境,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表现其独创性的一面。

全国I卷的写作试题给形象思维能力发达的学生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并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学生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2018年出生、2035年成年的一代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试题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打开思路、尽情想象。

全国III卷古代诗歌选取唐代诗人王建的《精卫词》,第15题通过恰当的提问方式,打破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传统设问模式,营造宽松、民主的作答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见解。诗歌最后一句“愿我身死子还生”可能是作者的口吻,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精卫的生命,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崇敬之情,也可能是精卫坚忍不拔、前仆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任选其一,只要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即可得分。

4.对思维批判性的测量。

这类试题要求学生跳出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反思的试题,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对他人观点不被动接受,而是理性质疑和选择,主动分析各类论断中包含的立场、假设。

以全国I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例,这是一道复合文本的试题,三则材料均为围绕“墨子号”卫星的发射进行的新闻报道,但来源各不相同。其中,《人民日报》是我国官方媒体,报道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是科学研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的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读卖新闻》是日本影响力较大的新闻媒体,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针对材料的这种特点和新闻文体的特征,第9题的设问打破传统聚焦文本具体内容的命题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敏锐发觉三则报道内容的差异并主动思考背后的原因。

5.对思维敏捷性的考查。

不同于其他试题,对思维敏捷性的考查贯穿于试卷的始终。高考语文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四类试题,这本身就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敏捷、反应速度较快。2017年考纲修订后,试卷的文字量总体而言呈增长趋势的。以全国I卷而言,2018年的试卷文字比2017年的增加了千余字。这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我国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期,预计2020年,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2]。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且获取成本降低。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双管齐下,从文本选取剪裁、试题设问指向两个方面作出调整,考查学生面对不同的信息类型、灵活选取恰当信息处理策略、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

1.信息呈现方式力求多样。

阅读文本的选取尊重原文风貌,包括文章大意、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等,在此前提下,根据考试的需要剪裁改编。文本的类型不同,信息的形式、密度和意义也不同。

论述类文本要求言简意赅,论述性强,为文字文本,要求掇菁撷华,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和试卷有限的篇幅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换句话说,提供的信息几乎均和试题作答直接相关,没有一句无用之话。以全国II卷论述文为例,12个选项四百余字,均来自于不足千字的文本,可以说字字珠玑了。

实用类文本包含文字文本与图表文本,是非连贯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文本的信息量大,包括与试题作答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当然,目前限于整卷文字量的控制,冗余信息比例较少,对学生试题作答形不成实际干扰。

2.信息处理策略要求灵活。

文本中信息呈现方式不同,学生在作答时必须要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和信息处理策略。面对论述类文本中筛选和初步加工过的信息,要做的是对文本的精读和对文本信息的深加工。以全国II卷第3题C项为例,要求学生判断“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的正误。学生要判断这样简单的一个句子,首先要概括文章内容,看是否分析了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然后再分析文章是否涉及我们的认同问题;最后再深一层,判断是否前者与后者之间是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最后还要辨别,论证是否是全新的。这些都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精读细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文本内容经过层层加工,才能变成有用的信息。

而面对实用类文本,要做的首先是快速阅读,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息、筛选信息,然后再进一步整合加工。信息中的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深入把握,部分内容只需泛泛了解;在不连贯的信息之间,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稳定的认知结构,在它们之间建立关联。

以全国II卷第7题为例(见下图),试题的四个选项均来自材料二的图片。面对这样的图片,不带目的的阅读是低效的,即使将所有信息背诵下来,也不一定解决问题,事倍功半。高效的方式,是带着特定的目的来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事半功倍。

高考语文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全国高考试卷语文

针对不同的阅读策略,设计了命题指向各异的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针对的信息是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句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等等;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更加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内容间的关系、内容的质量和立场,等等。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学生都会面对浩瀚驳杂的各类信息海洋。通过精心设计,全国见试题全面考查学生面对各类信息选取恰当策略,筛选、辨析、提取、整合、应用信息的能力。只有善于使用信息,才能在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探索研究;只有善于寻找信息,才能在信息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通过对信息处理能力的深入全面考查,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三、对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除了对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之外,全国卷也非常注重对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方式呈现美,以层层设问考查发现美、欣赏美、梳理美的能力。

以全国I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文本节选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受命星际航行、寻找人类可移居星球的宇航员先行者在寻找无果返回地球,途中得知地球大灾难已经发生,预料地球及其文明已荡然无存;但抵达地球后,先行者却意外发现人类依然存在,只是进入了“微纪元”。科幻小说的阅读要求学生既调动想象力,理解故事情节的走向和结局,对故事主角的遭遇感同身受,又能理性地高于故事叙述,理解作者在故事中寄寓的情感与意义。在完成这些试题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获得审美愉悦,在理性认识之外,分析贯穿作品的内在逻辑。试题的设置有合理的梯度。第5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考查了学生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第6题则要求学生将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结合作品分析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发现美、欣赏美,只需要感性的体验即可,但梳理美、将对美的梳理清晰地组织成答案,就需要理性的分析综合和表达了,这就是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了。审美鉴赏能力是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

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内容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从2017年修改考试大纲、变革试卷结构和题型,到2018年继续深化对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内容改革逐渐由表及里,进入深水区。一些学科考查的深层次问题开始出现。比如说,带有瑕疵的文本能否进入高考试卷。

高考制度自成立以来,典范性就被默认为是文本选择的原则之一。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对能力的测量也都是通过具有典范性特征的文本实现的: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代诗文阅读,无论是阅读题还是表达题,选择的文本都力臻完美。典范性原则存在的根源在于,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否从诸多文本中筛选出优质的文本,从优质文本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形成新的信息,决定了到学生学习、特别是自学的效果。而高考文本选择的典范性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高中教学中注重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但典范性文本决定了阅读的姿态是阐释的,而非质疑和批判的。高考核心功能除了引导教学之外,还有服务选拔[3]。如果从高考选拔功能和测量能力全面的要求来思考,在信息时代、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某些带有瑕疵的文本应该进入高考选择视野。

这样的问题并非个例。无论是试卷结构、模块比例、能力设置,高考语文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既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撑,也需要在语文学界、在一线教学界形成共识。

高考语文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全国高考试卷语文

高考语文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全国高考试卷语文

本文系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2017年度课题“高考批判性思维考查研究”(课题编号:GJK2017012)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18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24.

[2]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工业社会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N].光明日报,2015-07-08.

[3]姜钢.论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8(6).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