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2020年首次高考命题思路与试题评析看这里,2020年新高考的命题特点

2020年首次高考命题思路与试题评析看这里,2020年新高考的命题特点

2020年参加第一次“高考”的同学都看过。本报记者刚刚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选考科目和英语科目的命题思路已经公布!除了命题思路,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试题,大家看看吧!

对2020年1月学科命题的思考

历史

历史学科群

这次考试是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分科后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命题组坚持德育、素质引导、能力和决心并重,强化政治、公平、科学的底线意识。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指导下,强调历史的民族记忆,弘扬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统,让师生在历史学习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一、以稳定为主基调,坚持原创,在稳定中探索题型递进。

全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100分。按照《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合理安排古代史与近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考试内容和分值。以稳定为基调,坚持试题的原创性,注重考查有助于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坚持公平原则,精心选择适合城市乡村和不同地区考生的史料;精心设计符合选考难度的试题和答案,力求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积极顺应基于新课程标准和高考综合改革发展趋势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第二,以科学为准绳,坚持规范,既提升知识能力,又提升核心素养。

以高考综合改革和课程改革为方向,在保持试卷风格、稳定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的前提下,以科学规范为准绳,坚持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原则,努力“落地”学科核心品质,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ns.JsZhUoer。cOM

一是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加强对主要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充分考虑学习与考试的联系,注重材料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提出方向明确、梯度清晰的问题;引导师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应用,反对死记硬背,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问题2、3、23以课本为基础,同时避免简单的借用;第1、4、5、6、7、8、9、12、14、16、17、18、19、21、22、24题以材料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经验素养和史料能力;问题1、2、3、8、13、15、16、17、21、25注重对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影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第12、13、14、26题考察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通过致敬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引导学生注重对史料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第24题在保持浙江卷始终注重考查时空概念的同时,启迪了新的思维视角;问题27新形势下,深化对主要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环节和体系的构建,注重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是汇通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注重激活知识和能力。28题立足于大的历史视角,提出了“读史书求知识”的思维取向。它们是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设计的,融合了必修1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必修2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选修4的康熙、孔子、孙中山等历史人物,选修6的皖南古村落西递洪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题目的设计是基于国家的基础。系统梳理了孔子、孙中山、中共人士关于土地制度和税收的思想与实践,纵横铺开了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的主知识,将知识的激活与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值得示范。第29题从“英雄成长”的角度追溯希腊文明和法国大革命,总结拿破仑在严厉打击封建势力、传播革命思想方面的贡献,有机整合必修1、选修4、选修6的相关知识,有效落实“总结和评价不同题目、不同班级的相关历史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所学知识方法解释和论证相关问题”的考试要求。

第三,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落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历史唯物主义、时空观、史料论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基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考试一贯的核心需求,重在考查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等更高层次的能力。3、11、13、16、19、20、24题和非选择题旨在考察历史时空素养;1、2、9、10、17题和非选择题等。注意考察史料的实证素养;4、5、6、7、8、16、17、18、19、25、27、29和非选择题等。重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2、11、12、25题突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家国情怀的考查。时空观念的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如24道位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苏关系题,要求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地图信息,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课本信息,认定事实,做出历史解释。28题融合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遗产等多方面内容,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赋予学生更全面的思维能力;第2、3、9、13、16、22、24题以多样化的图表材料呈现丰富的历史情境,突出史料的实证素养;问题28围绕“治国理政”,探究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分析古代经济现象,总结从孔子、孙中山到中共人民解决田赋问题的思想和实践,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通过对英雄成长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观察希腊奥林匹亚的自然,阐述拿破仑的改革事业及其对反对封建势力的贡献,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历史意识。

第三,以育人为目的,坚持价值。

导向,彰显文化自信和世界视野

坚持价值导向,强调历史的国家记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统,突出学科属性,引导学生从学科视野出发,思考家国命运、民族兴衰和人类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人文化育功能,坚定“四个自信”,体现使命意识与学科意识的统一。

一是以价值为导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0题以史料呈现的方式,列举日军细菌战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2题“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13题“1950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以不同的角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6题列举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从历史教训的角度反思“落后就要挨打”;28题以乡土中国为观察点,“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宣示蕴涵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二是弘扬中华文化自信和红色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使命感。1题《诗经》、2题“中国书法”、11题“延安与抗战”、12题“国徽图案”、13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4题“大包干”、25题“清明上河图”等,特别是26题通过概述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简述“一国两制”方案的基本内容,阐述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27题通过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途径,回顾黑人、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感知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一份好卷,用心用情,皆是为“人”——选人和立人,所以考试命题不仅止于考试考核和人才选拔,更在于德育先导,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引领高中教学的课改方向。如何引导学生从宏大的历史变革与精微的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的传承与创造,从鲜活的历史脉动与厚重的历史思考中感知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投身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伟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人文化育的目标,凡此等等皆是改革发展中的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必须思考的课题与方向。

物理

物理学科组

2020年1月浙江省物理学科选考坚持浙江省高考改革方向,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和能力的要求,参照高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结合浙江省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原来学考选考合卷的基础上平稳过渡,确保新选考的平稳实施。命题组以注重基础概念、凸显综合能力为目标,力求试卷既能检验高中物理“教与学”的成效,又能满足各类高校招生选拔优秀学生的要求,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新课程理念,引导中学物理教学注重基础和能力培养。

一、立足教材,坚持原创,凸显高考选拔的公平性

1.立足教材。部分题目源于课本,在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本材料。如第4题原子物理基础知识、第7题电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第8题LC振荡电路、第16题机械波的传播、第19题游戏车雪道滑行、第20题游戏弹射机,均取材于教材并加以改编。考查的是考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引导师生重视教材、注重核心知识学习。

2.坚持原创。通过试题原创引导学生脱离题海战术。

二、继承“联系实际,注重建模”的特色

试题中涉及到“父子掰手腕”、“国庆阅兵直升机‘70’编队飞行”、“游戏车雪道滑行”、“弹射游戏机”和“中子的β衰变”等素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和科技前沿,结合高中物理核心知识编写成适合高中生水平的试题,引导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案例中提取物理情景和运动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起到爱国教育的作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建模”一直是浙江省物理高考的特色,这次选考试卷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特色。

三、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本次选考卷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尤其是理解物理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分析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等能力的考核。第6、7、13、15等选择题,都是多部分内容的结合,需要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第21题的2、3问,要求考生将力学与电磁学知识相结合,将一般周期性外力和安培力共同作用下的简谐运动类比于弹簧弹力作用下的简谐运动,将特殊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论推广至一般情形,引导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22题涉及到中子的β衰变,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核衰变的规律及其能量、动量的运算,又要求考生具备将物理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并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20题第3问和第22题第3问,都要求考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物理过程适用范围,引导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

地理学科组

地理试卷按照《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知识层次和难度要求命制。特点如下:

1.保持知识结构稳定 突出主干知识考核

试卷题型、题量、分值分配保持稳定。具体内容和分值是:必修部分占85%,突出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区域产业活动及区域认知等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核;选修部分占15%,其中《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内容分布较合理。选择题设问角度多、选项灵活规整、涉及面广,非选择题设问切口小、指向明确。

2.精选内容、把控难度 体现选考特点

本次试卷是学考和选考分离的第一次考试。试题设计以能力立意为主,凸显地理学科能力考查为主旨的指导思想。试卷难度与近年选考大体持平。

试题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落实地理学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如大气运动、地壳运动、地理环境差异性、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地理信息技术等。试题情景、素材选取角度广泛,生动活泼。

(1)关注国家方针政策与区域发展的联系,如取材长江经济带中的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等。

(2)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取材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的开发、中亚棉花种植等。

(3)关注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地理知识,如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订餐APP、北菜南运、地铁的建设、茶农给茶树撑起遮阳棚、天象观测等。

(4)关注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取材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等信息产业的集聚、正午、午夜太阳高度角观测、互花米草与海洋保护等。

(5)关注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与区域特征的联系,如取材鄱阳湖与长江的补给关系、中亚棉花出口基地等;

(6)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取材于教材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等。

试题选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突出了地理学科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理念。

选考题坚持能力立意,重点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学科素养。既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关注,又有利于引导地理教学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的重视,试题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突出。

3.凸显课改思想 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试卷从情景设计、图表信息显现、答案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如天象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观测等试题,体现了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铜矿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则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视。

ns.JsZhUoer。cOM

4.彰显地理特色 渗透学科育人功能

图表形式多样。图表是地理试题信息提供的重要载体,更是地理学科特色的体现。试卷提供了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等压线分布图、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图、太阳高度角年内变化、城市与河流关系示意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长江经济带、中亚地区、南美等区域等图表15幅,有坐标图、柱状图、折线图、示意图、区域图等不同类型,图文并茂,生动鲜活,不仅强化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查,也渗透了学科育人的价值。

化学

化学学科组

ns.JsZhUoer。cOM

2020年1月浙江省高考选考试题,是“学考和选考”功能分开的第一次命题。化学选考命题严格遵循“原创性、科学性、不超纲”原则,试卷结构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试题背景选择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设问在体现学科素养同时有创新。

一、试卷结构保持稳定和连续

试卷结构保持稳定,试题考查功能连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题量、题型及分值保持不变。选择题共25题,考查功能不变,分值仍为50分。主观题26题突出了“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考查;27题是传统的计算题,并继续要求写出推理的简要过程; 29、30、31继续保持原来“原理、实验和有机”试题的面貌和考查功能,28题则是整合后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大题,以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究性。

二、试题背景选择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试题背景选择以真实情景和具体科学研究为测试的载体,突出基础性与科学性原则。选择题背景大多源于课本,如23题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18题氯碱工业——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原理、29题关于N2O4 (g)2NO2 (g)的平衡常数计算、30题移液管操作步骤等背景。又如24题焦硫酸性质、27题FeC2O4·2H2O纯度测定方法、29题NO氧化反应的机理探究、30题制备高纯LiI的实验方法、31题高血压药物阿替洛尔的合成等背景则源于具体的科学研究。

三、问题设问突出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考查

试题设计 “低起点、宽入口、缓坡度、多层次”,试题设问突出学科素养考查同时有创新,以化学原理和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以实际问题解决和知识获取过程为测试的主要任务,意在引导不学死、不死学,发挥对中学化学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如为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化学学科素养,加强了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考查。如24题焦硫酸(H2S2O7)化学性质、26题H2O与C2H5OH给出H+能力比较、甲醇与甲醛沸点高低原因分析、28题对Ca2HN结构与化学性质的认识等。实验题和有机题问题设问则适度体现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如30题制备高纯LiI实验方案的改进与设计、31题从对硝基甲苯出发合成对硝基苯乙酸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物碳链增长的方法等,均体现对能力的考查。

总之,试题既注重基础,又体现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学科组

本次思想政治高考选考命题依据考试说明,按照高考选考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秉承稳中求新的思路。

一、稳定宏观布局,创新微观切入

本次思想政治高考选考命题,在宏观布局上与以往命题基本保持一致,知识分布、整体难度和题型及各题型的试题数量、模块分布、所占分值等都保持相对稳定。在微观切入方面稳中求新,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创新材料信息与选用知识的结合方式、考查知识与设问角度的结合方式等。如第29题选用漫画《“劳逸结合”》,从三个和尚喝水这个经典故事的新发展,来启示当今“改革和创新”应当做到结构和功能优化、公平与效率的统一。39题考查中国和联合国的关系,通过中国近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简要说明“中国需要联合国,联合国也需要中国”的道理。

二、讲好中国故事,培育核心素养

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试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本次命题,在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教学关注知识理解、能力培养的同时,特别重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如第37题讲述浙江认真贯彻“两山”理念的故事, 在十四年的努力中,浙江采取一系列举措,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要求学生从“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浙江绿色发展的正确性,并要求写出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做法。本题材料讲述浙江大地上发生的绿色发展的故事,设问从分析绿色发展逻辑线索和推进过程、学生践行理念的实际行动角度切入,有理念、有做法、有行动,考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公共参与等素养。又如第18题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第19题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相关决议、第24题“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等都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构建生活情境,激发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思考生活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生活,是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功能所在。在命题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源于生活的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变化、理性思考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如第38题取材自W村面貌改变的过程,从原来村民少、收入低、土地闲置多等问题,寻找村庄发展的短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乡村是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地方,该题不仅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辩证认识、对促成乡村面貌变化的具体举措的理性思考,也与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相符合,孕育爱国爱家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怀。又如第11题取材于前段时间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实际,分析价格变动背后的经济学原因;第22题取材于当下垃圾分类的生活热点,从一首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歌曲入手,思考文化对人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特点。

生物

生物学科组

本次生物选考命题着眼于立德树人,素养为本。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以选拔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试题命制遵循《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超纲、不出偏题和怪题。试题力求能力立意,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试题稳中求新,力求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有利于促进我省的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平稳为基,稳中求新。试卷整体难度平稳,试卷结构与题型保持原有的风格。试题要求科学规范,语言表述简洁明了。试题背景素材公平,没有命制有争议的试题。试题难度保持有一定的梯度分布,既有直接取材于教科书的题,又有考核背景创新的题,确保整卷的信度和效度。试题分值在各模块中的分布合理,选修模块分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略有增加,以更好地考查考生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社会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试题综合性有所加强,模块内及跨模块综合性试题的命制能更好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能力立意,指向素养。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为本次命题的主要目标。试题能较好地体现“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结合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内环境稳态、生命活动调节、遗传与进化等内容,聚焦生物学重要概念,以考查考生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和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试题结合基因工程、胚胎工程、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等生物学内容立意,以考查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试题结合物质检测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探究皮肤移植实验等为背景立意,以考查考生观察与提问、方案实施、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等科学探究能力。试题结合艾滋病的预防、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 等内容立意,以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形成生态环保意识等社会责任。

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组

本次试题命制是学考、选考分离后的首次选考命题,在难度把握、试卷结构、知识分布等方面都面临一定的挑战,与以往的试卷命制有较大的调整。本次命题的整体思路考虑如下:

一、聚焦学科目标,平稳过渡

本次试卷在试卷结构、考查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上,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力求平稳过渡,稳中有进。在题型、知识点分布、难度、区分度等方面与考试说明保持一致。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在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考核的同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在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方面强调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全面覆盖,以应用为导向,稳中求进

本次命题,考查知识点基本覆盖了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和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算法思维,重点考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出发,全面考查基本素养

试题综合性强,考查覆盖面广,基本上涵盖《考试说明》要求的重点知识与内容。

如第1题,对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按层次递进设问,考查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再如第9题的冒泡排序算法、第12题的对分查找算法,都是教材上的基本算法,考查学生对算法基本原理的理解。第16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其中的选择排序算法和数组等数据结构同样是教材上的基本内容。

2.以应用为导向,多角度考查学科思想方法

注重运用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是本次命题的特色之一。

第2题,通过具体实例,从应用角度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要求学生从教材出发,但不局限于教材,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考。

ns.JsZhUoer。cOM

第13题以表格数据分析问题,考查学生运用Excel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小题,考查单元格的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应用。第(2)小题考查错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第(3)小题考查数据筛选的灵活应用。

第14 题以多媒体作品的规划设计和制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媒体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各小题的设计上,以应用需求或信息表达效果为导向,引导多媒体创作的思路和方法。选择题的第5题同样是在这方面做出的尝试。

第3题,主要考查具体应用中数据库、数据表等基本概念。以某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表、字段、记录等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领悟相关学科知识体系。

三、以提升学科素养为目标,多层面考查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与以往试题相比,本次《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分值明显增加,充分体现了计算思维的核心地位。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本次《算法与程序设计》内容分值提高,分布在选择题和应用大题中。在常用算法理解的基础上,考查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逻辑模型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面考查计算思维。

第15题,以学生熟悉的比赛项目为背景,建立算法模型,用程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考点。要求学生能做反向推理,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考核学生计算思维素养。

第9题和第16题考查排序算法的理解和运用。试题的设计,要求学生对排序算法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更要深层次把握这些算法的精髓,以更高的视野,灵活运用这些算法。

第12题是典型对分查找的基本变式,算法及程序控制结构学生非常熟悉,但题目的设问要求学生对相关算法有深入的理解,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第16题是算法思维的应用题,考查学生对一维数组、选择排序、函数调用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该题体现了计算机解决问题中分而治之的基本算法思想。该题的选择排序来源于教材,学生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的选择排序算法及其程序逻辑,才能完成本题的解答。排序前对数据的整理,考查了学生对一维数组元素下标与值的理解。通过索引来排序数据,突出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算法逻辑关系的思维能力。

整个试卷从信息处理基本概念出发,到信息表达、交流,再到信息处理,再到信息系统的构造应用,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用信息技术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技术(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学科组

本次命题是选考学考分离的首次选考命题,命题思路如下:

一、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坚持试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本次命题的基本考虑:

1.正确处理点和面、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既考虑知识点的类型和覆盖面,更关注认知目标的分布和技术能力的考查。

2.稳中有新。题型与上次试卷基本一致,以保持连续性,个别题型稳中求新。

3.严格遵守不超纲的基本原则。

4.坚持试题原创,引导学生立足教材、立足课堂,同时以原创保公平。

二、贴近生活,实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

1.在素材的选择上,选用学生熟悉的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如第7题采用“考试日程安排表”及“毕业典礼活动安排”素材、第15题采用“下雨自动关窗”素材、第17题“湖水更替中闸门自动开启和关闭”素材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情景的设置上,更多地体现了真实情景,如第3-4题简易钻模解决在圆柱面上钻孔、第11-12题鸡蛋孵花室温度指示、第14题钓鱼杆支架、第15题自动开关窗装置、第17题湖水自动更替等。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引导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体现学科特色,如第3题的工具选择、17题的电路设计等。在试题的命制上对题材进行了科学、有效、巧妙的处理,既考查了知识和能力,又体现了试题的原创性和新颖性。

2.客观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难度较低的题重点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难度较高的题目重点考核学生基本知识的简单应用,难度高的题目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主观题体现难度的合理配置。每道题的多个考核点体现难度的梯度配置。如:选考第17题(电路分析综合应用题)多个考核点层层递进。

三、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教材、回归社会生活和技术实践,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1.多数题材源自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技术、应用技术。有的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引导教学回归教材。

2.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的应用,重视操作实践,关注技术试验的过程。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践题、操作题和设计题,加强电子控制技术的定性分析,调试步骤实际化,使其贴近实际操作。

3.引导创新思维学习,设计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设计方案不具唯一性。学生可以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构思设计方案,以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2020年首次高考命题思路与试题评析看这里,2020年新高考的命题特点

2020年1月选考及英语科目试题评析

历史:守正创新 素养引领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 戴晓萍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高级教师 王少莲

2020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选考试卷充分彰显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保持了浙江卷的风格和特色,试题结构、题型、内容尤其是在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融合等方面均展现了相应的延续性,保持历史学选考分卷后的稳定性,体现出守正创新、稳中有进的命题思路。

一、凸显国家记忆,传承优秀文化

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所选取的内容是一个民族不忘初心的国家记忆。第1题《诗经·大雅》乐歌的解读、第2题中国书法艺术的赏析、第3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认知、第10题侵华日军滔天罪行的警示、第11题抗战时期延安革命精神的体现、第12题新中国国徽图案象征意义的展现,第14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涵价值的凸显。第26题节选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关注“香港问题”,明确“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考查“一国两制”,充分展现了国家在解决香港问题中的原则与智慧,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关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坚持唯物史观,丰富学生认知

“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从横向看,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第8题阐释社会变化对思想认识的影响、第15题讲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第18题叙述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第20题从交通工具的更新中感受生产力的飞跃。第27题以“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为叙述题眼,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系列影响,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三、突出历史求识过程中“历史解释”的运用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第1、2、8、9、10、13、14、15、18、21、22、24、25等均强调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第4、6、7题侧重对唐、明、清政治现象变化的解读。第28题以社会治理为主题,通贯古今,从“近古”的治国原则到清代的“经济现象”,从“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到“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体现文本解读的不同层次要求,强调对史家观点的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观乎人文”,以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

四、重视历史学科教育中对“人”的关注

“历史学家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第8题左宗棠、第17题卢梭、第19题贝多芬、第29题拿破仑等直接考查人物的思想、成就和贡献,第14、15、16、20、21、22、25、26、28则借历史人物的言论或行为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多关注到历史长河中人的灵动与创造。第29题以“一个英雄的成长”为切入,精心选取材料,将人物叙事置于宏大的历史变革之中,藉以体现“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物理:稳与变的辩证统一

杭州学军中学 特级教师 葛德成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赵惠松

2020年1月浙江省选考物理试卷,可以概括为“以稳为重,变化有序,注重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稳过渡

今年是高考改革的又一个新起点,第一次进行了学考和选考分卷考试。新的起点,意味着改革进入新台阶,在这个关键节点上,稳字当头,非常重要。学考和选考合卷过渡到新选考卷过程中,稳为关键,本次物理选考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与近几年的物理合卷试题相比,本次选考试题整体结构几乎没有变化。删去了原第21题“加试”实验,把该题的分值平分到第16、17两个实验题中,其它各部分题型、题量、分值均保持不变;试卷风格也保持不变,起点较低,中档为主,区分有度,整体难度符合预期。新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是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次选考试题也充分得以体现,其中第21、22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第2题注重联系实际问题。

二、变化有序

本次考试是物理选考考生的考试,分离了学考生,考试性质的变化,决定了试题的内容也需要有相应的变化。物理选考试题,做到以稳为主,变化有序。主要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原21题“加试”实验题合并到第16、17题实验题中;二是单选题中考查到3-2、3-4和3-5模块的内容,如第4、8和12题等。这些变化表明已没有了“必考”与“加试”的界限,符合新选考试卷的“身份”,体现了变化有序,恰到好处。本次试题的亮点,试题中的第3题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稳与变的辩证统一

试卷以稳为主,同时根据测试对象的变化,也作了合理的调整。从整体上看,题型、题量、分值、风格不变,这是体现稳的一面,但是稳中也有变化,原单列第21题选考实验删去,使实验题分布更合理,这个变化也是非常必要的。从局部上看13个单选题,量值虽没有变,但是试题内容作了较大调整,考查内容覆盖了所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体现了分卷选考的特征,变得更加合理。但题目保持了以往的难度,显现出变中又有“稳”的含义。因此本次物理选考试题是稳与变的辩证统一。

对今后复习备考的建议:从试卷考查内容来看,各模块的分值分布和“考试说明”一致。因此,备考复习过程应紧扣“考试说明”来进行。 2020年1月物理选考试题,稳中有变,改革需要稳步推进,考试性质的变化,试题也需要相应的变化。物理选考试题把“稳”与“变”恰如其分地进行融合,我们认为命题方向值得今后借鉴。

地理:重视基础 过渡平稳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 郭剑峰

桐乡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 高级教师 路海燕

1.保持试卷整体稳定

ns.JsZhUoer。cOM

试卷题型结构与原选考卷保持一致,稳中有新。试卷首次出现选择题3分的试题,四道非选择题中,填空题分值减少,问答题分值增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重为41:45,比例相当,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共14分,与《考试说明》要求相符。试卷难度适中,选择题难度梯度设置较明显,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2.采用真实情境设问

试题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多创设新情境,不回避热点,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考查。如“手机点餐”、“地铁交通发展”、“北菜南运”、“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12月天气形势”和“长江经济带”等,增强学生理解新情境、用地理原理与规律来认知现实地理事象的意识,学以致用。另外,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试题设计,是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的典型体现。

3.重视核心素养培养

整卷重心放在对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的考查上。如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不同时间温差的比较、中亚城镇分布与棉花生产等,突出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考查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试卷不少试题选择不同的区域来进行综合考查,如非选择题均为中国和世界区域背景,以区域的视角来认识地理事象与原理,分析评价现实的人地关系,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试题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关注互米花草引起的生物入侵,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试卷提供充足的材料信息,基于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考查了学生获取和处理较复杂信息的能力。

4.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整卷体现了核心知识重点考查的一贯方向,凸显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自然地理部分重点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天气系统、河流补给、土壤、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球运动等内容,人文地理考查涉及农业区位、产业集聚、城市发展及交通运输区位等高中地理的核心知识点。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强调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内化。

5.力求学科特色体现

图表是信息的载体。试卷延续了以往重视学生图表判读能力考查的特点,共有区域图7幅、统计图表5幅、地理现象示意图3幅,地理图表种类较多,考查深入,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问答题设问动词清晰,如“分析、提出、指出、说明、简析”等,有利于学生把握答题方向,设置的答题切口小,有利于学生聚焦答题。

化学:稳中有进、有序创新

绍兴市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赵贤祥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特级教师 陈进前

这次化学选考既重视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也重视基础的测试,试题难易适中,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对高中化学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1.基于核心知识考查能力和素养

试卷紧扣考试说明,紧密联系教材,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24、28题考查S、Cl、N等核心非金属元素,第12、25、27题考查Al、Fe、Cu等核心金属元素,较好地考查了化学核心知识;又如第18题氯碱化工离子膜电解槽、第22题能量与活化能关系图、第23题中和滴定pH突变图等多道试题直接采用教材插图作为素材进行深入考查。试题依据新课标要求,重视把化学核心素养渗透到试题内容中进行考查,如第8、10题的垃圾分类、废气处理等社会责任素养相关内容的考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