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日渐高考化?你怎么看,考研变高考 卓尔高考资源网 2022-06-23 22:36:16 前段时间公布了2022年考研国家线。对比历年国家线,除少数专业外,分数普遍大幅提高,部分专业提高10分以上。与2021年相比,A区哲学、历史、艺术甚至上升了15分,教育、法学上升了14分;A区的审计、体育、文物与博物馆、图书情报、项目管理、艺术总分也上升了15分! 一时间,“教育考研”“新传记考研”“考研分数普遍提高”“300万考研考生失败”等一系列与考研相关的话题冲上热搜榜。有考生感叹“400多分不算高分”“现在考研已经超越高考,甚至比高考还难”. 随着“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考研已经成为“第二次高考”。178万人的高考和457万人的考研哪个更难?以后考研会更难吗?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名人数为457万人,比上年增加80万人,增幅为21%。为什么这个应用的规模惊人?要知道,200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只有79.7万人,相比去年今年的报名人数还没有今年高。 为什么会出现考研热潮?这主要是招聘门槛上升造成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学历的相对贬值。目前研究生学历正在成为就业的起步门槛。 可以说,现在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和筛选的前提条件。此前高考负责这一功能,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预选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 于是,考研成了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考研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应试化。现在不仅考研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在一些“双非”高校,大学生活也变成了“高四”。很多人从入学开始就专心准备考研,而真正的大学专业学习却不被重视。在一些考研大省,很多正在备考的学生和那些“超级中学”里勤奋的中学生一样努力。开夜车,在图书馆排队买安静的书桌,成了很多学生的日常。与此同时,很多高校也在创造各种条件来支持这些立志于早日考研的学生,因为升学率和升学率可以成为高校在招生竞争中的宣传亮点。 如今,“优秀=读研”的观念越来越流行,考研也越来越“热”,逐渐成为事实上的“第二次高考”。但是,研究生毕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现实中,太多的学生和家长把研究生当成了更高层次的大学。第一,适合和不适合的学生涌入。 为什么会出现持续高涨的考研热? 毫无疑问,就业,或者说就业门槛在上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学历的快速贬值,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用人的起步门槛。 近年来,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招政策,包括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来进入快速扩张期。仅在2020年,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就增加了20% 在扩招的背景下,通过考研来解决研究生学历的就业问题越来越难,研究生已经失去了标签价值。 与此同时,我国的高考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尤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大幅扩大。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2021年,我国本科学生总数超过1000万,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就业形势严峻。现在的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力。毕业生标签能给就业增加多少权重? 说白了,现在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和筛选的前台。以前是高考承担这个功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这种预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 高考结束就是考研!考研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出现了全面应试的做法。不仅相关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在一些地方,大学学习也变成了“高四”。很多人从开学就开始精心准备考研,核心是准备研究生考试的笔试科目,而不是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 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吗? 在考研高烧下,有网友评论:“其实没必要招那么多研究生,40到50万的学生总数就够了。当一个普通研究生带着两三本书毕业的时候,你会参考 望他们去搞科研么?”研究生招生是为了高校研究工作,不是本专科培养,更不是义务教育,人人都上研究生可能吗?需要吗?2021年,全国招收超过110万硕士研究生,还在继续增长,已经太多了!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不再是知识的学习,是研究。适合读研究生的人毕竟是少数,目前在读的研究生就已经普遍出现了这种不适应。招生计划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让更多的人读研究生,不仅是浪费国家资源,也可能在浪费大学生自己的时间与资源。但近几年,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其中最重要是原因是因疫情引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用考研分流应届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区已明确2022年研究生将持续扩招。即便如此,从近年招录数据来看,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涨幅远赶不上报考人数的超大涨幅。即便一直扩招,竞争压力还是在明显增大。研究生招生制度与高考不同,一直是“笔试+复试”的选拔形式。其中,笔试重在考察基本知识储备,复试则是对学术、科研等综合能力的考察。但在“二次高考”等错误认知的影响下,研究生招生考试也越来越高考化,笔试成绩被默认为“核心成绩”,甚至是唯一的标尺。这一观念,在加重考研应试化的同时,也导致研究生招生中复试权重的扩大举步维艰。对此,很多人也积极建言献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研究生招生应该效仿其他国家,推出自己的大学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申请审核制”,曾勇委员则提出应该扩大“推免”比例。笔者认为,考虑到国情文化不同,在目前的情况下,推广扩大推免制可能是一个更容易实施、切合实际的办法。多年前推出的“推免”制度,是我国招生制度改革的一次积极尝试。推荐免试研究生是指不用参加研究生笔试而直接参加复试的一种招生形式。它以大学生三年在校成绩为基础,综合多方面表现进行“推免”。这一制度下的研究生招生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赢得了广大高校与导师的普遍欢迎。很多研究生导师告诉笔者,推免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更高,也更适合进行学术和科研领域的深造。但遗憾的是,因为存在推免生占比过高影响公平公正等争议,这一更为科学的招生改革近年来未能继续扩大。其实,推免制度在实现综合评价、科学选拔的同时,也有公平公正的保障。推免生资格的获得主要是按学生大学三年在校成绩确认,然后是在班级和学校进行公示,即要接受利益攸关方——同学之间的监督。这种监督其实比泛化的网络公示更有意义,也有力地保障了推免制度的公平性。当然,对于推免制度,一些学生也会存有疑虑。比如,对很多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存在无法获得推免名额,或名额过少的问题。对此,完全可以考虑扩大推免学校与比例来解决。当然,原来的全国统考渠道可以继续保持在一定比例(比如不低于50%),逐步通过招生考试改革,让平时表现优异、真正适合深造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今年的考研肯定不是最难的一年,考研的难度还将继续增加。扩大推免会让一部分本科生跳出考研的“卷”,但是推免占用的招生名额增加,普考招生计划缩减是不是让考研又“难上加难”了呢?考研热引发的各类话题和现象让我们思考,考研不应也不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二次高考”。如何探索未来研究生分类考试和分类培养,推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才是当务之急。总之,考研越来越“卷”的背后,是社会竞争前置导致考研日渐“高考化”的趋势。相关招生制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一趋势,根本的解决,还需要回到社会竞争与评价层面。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