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双减之后首次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哪些改革信号?权威评析来了,高考改革后语文题型的变化

今天上午,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科目开考。记者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该院订购制作了四套高考语文试卷,包括全国卷A、全国卷B、新高考卷I和新高考卷II。试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教考衔接,有效服务“双减”,有效指导教学。

“2022年高考是‘双降’政策放开后的第一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中精耕细作,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明确信号。”相关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程标准,重点关注相关教材,创新试题形式;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实才能枝繁叶茂,学习强调基础扎实。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夯实知识基础,积聚前进能量”,强调基础对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高考新一卷写作试题用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原手、巧手、俗手”巧妙类比。

“本手、妙手、术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手是指下棋的常规方法;巧手指的是意想不到的细微招数;通常的做法是指看似合理,但从全局来看通常是有损的做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从自己的手开始。只有功夫扎实了,棋艺才能提高。有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巧手,而忽略了更常用的。手是基础,巧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只有对这手牌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有一手好牌;否则难免手俗,水平也不好提高。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发。请用这些材料写一篇文章来反映你的感受和想法。

材料强调“一手符合棋理”和“苦练”“深明”,意在启发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也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和融会贯通。阐明了远大目标、艰苦奋斗、扎实基础、创新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规律,夯实基础,进而创新。

根据标准考试,进行指导性教学。

据相关命题专家介绍,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设定,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做到量力而行,既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能随意增删内容。

内容充分考虑了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根据各省使用的课程标准版本不同和教学实际差异,新高考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各省使用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专门制作的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形成四种不同版本的试卷。以新高考第一卷为例。旧标准版三个试题的内容分别是《荀子劝学》103010和《诗经周南关雎》李白写的。新课标版三个试题的听写内容分别来自鲍照的《蜀道难》(第四部分)、曹操的《拟行路难》、李白的《短歌行》。

设置t

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

显性关联,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体味两首送别诗与普通抒写伤感愁绪的离别之作的不同。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充满豪情。新高考I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学生判断该诗最后两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潜在关联,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新高考II卷语言文字运用II材料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与语文小学教材课文《火烧云》出处相同。高中教材课文也选有萧红作品,学生对其语言风格非常熟悉。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全国甲卷的写作试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新高考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红楼梦》的翻译”,没有直接考查《红楼梦》相关的知识内容,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可作答,但是通过教材中《红楼梦》选篇的学习或对“整本书阅读”的研习则能够更好地理解试题材料。

创新形式,减少学生“机械刷题”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继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的无效的压力和负担。

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四套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使用了唐诗、宋诗和宋词。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试题考点更加灵活。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或考查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如“尊重”,在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古今意义不同;或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如将材料“为赵蔽”中的“蔽”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义加以比较。

试题设问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冯至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伍子胥》,试题要求学生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试题不设置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多个要点供阅卷参考,学生答案只要与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满分;在已给出的要点之外,学生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