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取消普职分流中职生也能读本科5月1日起实施,初中普职分流

4月25日,一项鼓舞人心的政策冲上热搜榜首。

取消初中毕业后一般的工作分流

换句话说

今后,中职生不仅可以上大专

还可以读本科!

取消普职分流中职生也能读本科5月1日起实施,初中普职分流

这项政策于4月20日修订通过。

职业教育法

它将于5月1日生效。

修订后的新法在入学考试制度、

高等教育体系等等。

实现了重大突破。

这将使今年秋季入学的许多新生受益。

因此

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

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一起理解

本科职业教育写入法律

当“普通职业分流”成为“普通职业协调发展”时,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前景将立即发生变化。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在2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升学、就业、职普融合等多种发展路径。按照继续教育和就业并重的方向。要扩大职业高考高职本科和应用型本科招生计划,满足中职学生接受高水平教育的需求。

对此,《职业教育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

“这将为中职学生上大学打开一个口子,大大提高学生上中职的积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卓新平在4月18日的小组审议中说。

中职生不仅可以读专科,还可以读本科。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高等职业学校和具有大专、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设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等职业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这是本次修订的一大亮点。

目前,教育部已先后批准设立32所职业本科学校。

取消普职分流中职生也能读本科5月1日起实施,初中普职分流

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专业?

适合升本科吗?

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吴雪敏认为,本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具体来说,专业设置要针对高端行业和高端产业。

他介绍,所谓高端产业一般是新兴产业或新概念产业,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所谓高端产业,一般是指传统产业中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方面占据领先地位的领域。比如,一般认为装备制造和先进制造位于制造业的高端。

“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本科职业教育既要与产业紧密衔接,又要符合提升办学层次的要求,向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转移。”吴雪敏说。

高等教育中的普通职业一体化仍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除了在本科层次设置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法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和初级职业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两个方面预留了探索空间。

学生的培养也会很和谐。《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分、资格和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

事实上,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在培养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教师和研究人员。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40多所高校举办了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资培训,但没有博士层次的职教师资培训机构。

关于是否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争议之一是会导致职业教育追求高学历的假象,强化唯学历论的风气。

周宏宇也认为,确实没必要把研究生的比例定得太高。根据职业教育的定位、目标和特点,从国际比较来看,研究生的比例一般为3%-5%,本科一般为15%-25%,专科和中专一般为65%-70%。

“有些工种可能只经过了本科培训,但还是欠缺。因此,建议向专科、本科甚至专业硕士层次延伸,真正实现高层次、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孙其信在4月18日的小组审议中说。

普通职业教育一体化在法律层面已经明确,一些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职业教育法》新规定,接受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的,可以依法申请相应的学位。

有专家指出,授予什么样的学校?

位,授予学位需要达到的标准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关于取消“普职分流”

网友们怎么看?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认为“低人一等”,初中毕业后读中职无法读大学,有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考公、事业单位招聘、考研时遭遇学历歧视。

如今,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是层次不同,而是类型不同,将让更多学生在职业发展上大有可为。

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看得见的好处将惠及未来的“祖国花朵”们: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让更多人可以升入普通高中,减轻义务教育“内卷”;明确本科职业教育,高考后填报志愿的选择将更多;写入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更高技能人才……

对此,网友们又有何看法与建议呢?

取消普职分流中职生也能读本科5月1日起实施,初中普职分流取消普职分流中职生也能读本科5月1日起实施,初中普职分流取消普职分流中职生也能读本科5月1日起实施,初中普职分流

关于“取消普职分流”你怎么看?

期待你的声音!

综合:21世纪经济报,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来源: 中工网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