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知乎全网精华盘点万字长文深度总结,高考作文怎么写知乎

作者:高友泽

微信号:xuyigaoyouze

个人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高佑泽思维课堂

人们常说,“作文好者得语文,语言好者得天下。”作文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老师教学的难点,更是无数学生心中的痛点。

关于如何写好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如何拿高分的问题,在知乎上有很多高质量的回答。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盘点,并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写这篇长文,为读者提供晚餐。

高考考的作文是什么?

先问问灵魂吧。文章的精髓是什么?

一篇文章的本质应该是交流和表达。也就是说,你的写作要有读者意识,任何写作都是为了特定的写作对象。作者要有与读者对话的意识,读者要放在心上。你要想象对方的需求和困惑,平等真诚地与读者对话。写作也是自我表达,用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想法和感受。

考试场景中,高考作文考查什么?

根据教学大纲,高考作文成绩分为基础级和发展级两个等级。基础层次分为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项重在题意和内容,其基本要求是——考生作文要符合题意,丰富内容;表达的重点是结构和语言,其基本要求是——考生的作文结构要完整,语言要流畅。

总之,按照基层的要求,写作文的时候,你要有条不紊地阐述你对某个话题的看法或者表达你的感受。支持你的观点或感受的内容应该充实,语言应该流畅。

这是写作文的基本要求。

从发展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深刻、丰富、文艺、创新四个特色项。文采强调文笔好;深刻、丰富、创新对应的是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

发展是肯定写作风格的多样性和学生写作的个体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评分并不全面。如果充分发挥一个亮点,做得好一点,教师可以和整体共享发展。

那么,学生是否应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特色项目,反复训练打磨,提高发展分数呢?不完全是。毕竟评价维度和方法维度不是一回事。写作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没有纯粹独立的学习维度。

从文学特征来看,这是我们文学语言审美化的外在表现,伴随着语文学习的过程。

深刻、丰富、创新等特点,更多的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深刻的对立面是肤浅,富裕的对立面是贫穷,创新的对立面是从众。他们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学会独立思考。因为独立思考意味着独立和怀疑,独立思考者不愿意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愿意对事物给出更多的假设,并去探究影响它们的因素,验证它们可能的结果。可以说,独立思考本身就是在和思维的肤浅、贫穷、从众做斗争。

阅卷老师在看什么?

从实际和功利的角度来看,写好高考作文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所以最后你的作文还得由阅卷老师来评判。除了按照作文评分标准操作,考虑到高考阅卷的实际情况,阅卷老师还会特别注意哪些要素?

下面从阅卷老师的角度来解读一下。

看着滚动的表面。

现在大家都喜欢看颜值吧?一个阅卷老师每天要看几百上千份卷子。这么快的打标速度,你的纸面第一印象很重要。钍

按照正常的阅卷流程,阅卷组会有一个大概的思路。考生要在这个思路范围内写,否则就是偏题。是否切题(符合材料的意思和范围)决定了这篇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的阅卷标准。

看结构。

除了意外,一篇文章的结构是阅卷老师最想看的,因为一篇文章800多字。在堆叠的漫画书里,老师希望在最快的时间里看到你想说的内容,而了解一篇文章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看结构。

当然,结构也包括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看材质。

阅读材料的原因不仅仅是材料本身对文章主题的演绎作用,还有作者对生活和阅读的理解和积累,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介入程度和写作思维的灵活性。

高考作文深度解析

1.关于辊表面

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层次清晰。

表面整洁,就是尽量不改。

首先,写作前要想好大致的框架。

语句不对,就捋一捋;写真段是有问题的,比如卡住喉咙。你要考虑的是反转而不是修正。写作文的时候,要避免大面积的修改和乱涂乱画。原因有三:1。打标速度快,但修改是一个提示;2.如果涂涂改改,印象很不好,会觉得学习习惯马虎随意,思维杂乱无章;3.一般阅卷规则是只看对的部分,作文也是合适的。换句话说,阅卷老师更看重你的加分,而不是你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看到你在表达上的问题,阅卷老师也不会太在意。作家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要文章整体优秀,他们还是可以拿高分的。

字迹工整。你看,不管是字帖还是印刷体汉字,字的物理结构都是方块字,所以你要培养自己写方块字的审美习惯和书写意识。太长太平太歪都不好。字符的大小约占网格的四分之三,横看竖看都很清晰。记住,它看起来很整洁。

清楚是书写的第一标准。

层次清晰。就是文章要适当分段,段落不宜过长也不宜分的过于零碎,一篇作文分6-7段较为合宜,段落长短不一,合理的布局会给阅卷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2、关于文章标题

2.1 先看不好的标题是什么样的

比如题目过于宏大空泛。如《论社会》、《谈艺术》、《继承传统文化》等等。

比如题目过于普通直白。如《把握当下》、《浅谈自信》、《勇气》、《奋斗,奋斗!》等。

还有一些就是读起来莫名其妙又和文章内容没有紧密关联的题目,这个要结合具体文章说明,读者可以自行体会。

2.2那么,好的题目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首先看题目的作用是什么,考虑考场作文的特殊性,题目第一个作用是概括文章内容,第二个作用是吸引读者(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所以说好的题目就是那种既指向文章内容又吸引人注意的题目。

知乎答主“落云歌语文”对于好的标题有一个总结,可作为参考:

他把作文题目大概分为五类,对偶逗号式、经典句子换用式、诗词化用式、俗语改动式、固定搭配转换式,举例如下:《大国展胸怀,尽款天下人》、《诚信归去来》、《借风唤花醒,聊赠一枝春》、《为自己“突围”》、《莫以分数论成败》等。

当然,关于作文题目的最基本要求是不跑题,如果无法在切题的基础上创新,那就得按照切题的原则来给一个相对普通的题目。

3、关于审题与立意

什么是审题和立意?

因为现在主要考的是材料作文和提供一定背景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所以严格地说,不能叫“审题”,因为它没有“题”,既没有“命题”,也没有“话题”,只能叫做“审材料”。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审读材料,明白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自己将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思想。

或者说,审题是解决“要我写什么”的问题,立意是在“要我写什么”的指引下,解决“我要写什么”的问题。

下面,对目前常考的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两类典型的考场作文作一说明。

先做一下简单地区别,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有一个具体明确的书写对象,讲究“就事论事”。材料作文,即对所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思考,从而得到相比材料的含意更为抽象化的观点,并将其道理推延到别的事物和现象上,讲究“由此及彼”。

因为审题的本质是审写作方向,而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来说,“要我写什么”已经通过具体任务指派的方式作了布置,作为考生就是接受任务指令并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材料与写作任务的连接已经搭建好,考生理解材料和任务指令的内在关联即可。

这类题目写作的时候务必要立足于具体的写作情境,紧扣材料内容,结合材料和自己观点,展开详细阐述。文章总体不脱离材料,不能出现脱离材料内容的观点以及想法,即不可“由此及彼”。

既然写作任务是明确的、具体的,那么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就是“第一要务”,凡是脱离了任务指令,脱离了要求而未完成任务,将被视为跑题。

比如2016年天津卷作文题: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今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例子,首先看材料,材料第一段重点是讲当今阅读多元化的具体表现,第二段开头在第一段的基础上针对当代青年做了一个延展,从青年的特点生发出阅读方式的不拘一格,重点落在后面一句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前面的材料的关键词就是“阅读方式”。

接下来审读任务指令,“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任务指令包括核心任务“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和限制条件“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两部分,核心任务就是你要写作的话题中心,限制条件即要求“谈谈‘我的青春阅读’”时必须指向阅读方式并结合个人的体验与思考。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作出的审题总结是:这个作文是要求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当代青年的自己,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文章要适当突出自己阅读方式的不拘一格,体现出自己作为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对来说审题难度更高的是材料作文题型,下面也就重点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只有宽泛要求,没有具体指令;只有笼统规定,没有明确任务。因为要求宽泛,可广泛联系,由此及彼,增强写作的开放性;规定笼统,可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突出作文的自主性。

关于正确的审题,别无它法,就是通读材料,全面理解,从而在此基础上明了材料的含意。用知乎答主“童教雷老师”的话说,审题第一要对题目(材料)了解,就像审讯犯人一样,要对犯人的各个信息都要掌握,这样才能找到定犯人罪刑的突破口,我们写作也一样的,对题目的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能清楚写作的方向。

那如何全面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读懂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

比如2019年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这道作文题目是江苏卷一贯的出卷风格,审题最为重要的是把这段话理解了。第一句话要说明的就是“物各有性”,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性质、天性、本性、个性、特点。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说明的是同一类事物相加,可能产生出来的能量不是很大,无法碰撞出更多的东西,还是这类事物。第三句话“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说明的是各类不同的事物可以相互调和在一起,可以共存相生,产生非常好的局面,而且具有多样性。前三句的关系是通过第二句的水、盐同物简单相加和“五味”之间“调和”,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的比照,意在强调:既肯定“物各有性”,更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存相生”。第四句话是说明,上面说的这些道理,物有体现,事情有体现,人有体现。第四句话是在帮助考生拓宽思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想一想。那么看懂这些之后,其实写作最好的就是把第三句话给说明白,说的方向可以非常非常多。

所以说,要想正确的审题,并不能完全依仗各种方法和技巧,最主要的还是要理解材料内部句子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把握材料的逻辑重点,以此为基础明确命题者的意图。审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所以借用原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话说,“考生朋友必须定下心来,一字一句把命题看清楚,千万不能慌慌张张‘扫描’。临场怎样默读?大体上讲,乃是一个词、一个词地‘慢’读!”

再看2019年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目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有些同学看到这个傻了,音乐一点都不懂怎么办?但是这道题其实并不是要求写音乐,音乐只是一个载体。

下面来看这则材料,材料第一段是说的其实是基于一种事实而引发的结果,所以第一层次的关系应该在“我”前面,前面的原因部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强调了“倾听”和“接触”的音乐广泛、多而不同,结果句首先引出的是“对音乐的‘中国味’ 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就是接触很多外国的、异族的音乐,帮助自己更深的理解本国音乐。后面又说“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里说的是激发自己进一步的行动,“寻找‘中国味’”,去寻找有本土特色的东西。第二段开头进一步提示说“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意思就是说,这段话给了我们一种认识事物方法上的启发,这就不止是落在音乐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材料真正的含义是说,接触外部的、异域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地体会自己的、本土的东西。那么从写作层面说,当然可以就音乐谈,而且也不一定是音乐,你还可以谈美食、谈文化、谈画、谈书,谈任何这种差异性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都是可以的,所以写作路径也非常广。

当然,虽然从材料作文来说,只要切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也有多向选择的空间,但是,还是要注意不要追求剑走偏锋,尽量按照最大众化的角度去写,也就是第一印象想出来的角度,也有人把它叫做狭义立意,这是最保险的写法。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是有足够自信的同学来说,尽可能不要在立意上追求新颖,用知乎答主“黄益达”的话:“很多人会想,高考那么多人写相同的立意,我肯定要写一个不同的出来呀!这考场上突如其来的骚,就成功的闪了阅卷老师的腰了。”

4、关于构思和结构

4.1先看构思。

构思指作者在写文章或创作文艺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某种思维活动。包括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研究布局结构和探索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简单点讲,构思就是对作文整体的谋划。

4.2关于结构

结构是构思的重点,下面重点谈谈结构。

结构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或者说结构就是骨架。

再来个灵魂之问:文章不就是自然而然地往下写吗,那为什么要有结构?

知乎答主“松松”说,“写作文,说到底,就是针对某一个主题,发表你的观点。”散乱的文字是没有思想的,所以,作文首先考的,是说话的逻辑,是把话说明白。而要想把话说明白、有一定逻辑性、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就要有一定的结构。

很多同学写作过程中没有章法套路,想一句写一句,写一句再想一句,没有通篇的谋划和布展。而要训练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写作议论文,最好也是从结构入手。

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有一句话在知乎里特流行,叫“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这里的树状结构,简单地理解一下,就是树干是观点,树枝即支撑观点的理由,而文章最终会呈现一种结构化的思维形式。

其实,结构的背后也是思维,不同的结构体现写作者不同的思维延展方式,在动笔写作之前,先搭建文章的结构框架,可以减少写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真正的高手参加重大考试的时候,一定不会临场发挥,一定会有所准备,包括自己的思维习惯,一定是身经百战,经历无数试炼不断完善后才拿上考场的。

4.3议论文常见的结构

就高考作文的现状看,绝大多少同学写的是议论文,而议论文的结构搭建以及结构训练中的思维逻辑和议论深度,是同学们写作的常见的问题和障碍。

下面主要就议论文结构技巧的训练来谈一谈。

通常来说,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四种,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和递进式,这种结构方式你可以理解为思路展开的方式。

所谓总分式,就是文章的内容分解成总体和部分,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并列式,就是围绕中心从同一个向度(论述展开的方向)列出几个分论点,逐一论证;对照式,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递进式,它的结构模式与并列式相同,但分论点之间体现一种意义上的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因为总分式的“分”往往涵盖的就是后面三种结构形式,所以下文主要就并列式、对照式和递进式来作具体阐述。

比如说,你想论证“我们国家很好”这个观点。

并列式结构,可以从“我们国家很好”分解出:①政治文明、②经济繁荣、③文化丰富、④人民幸福几个分论点;或者可以换一个维度,从①坚韧性、②包容性、③革新性这几个特性来论述“我们国家很好”。这些分论点构成并列式结构。

对照式结构,可以将中外进行对比或者古今对比来体现“我们国家很好”的观点。

递进式结构,可以这样分解:①我们有光辉灿烂的过去;②今天的国家不满足于过去,不断开拓前进,创造了辉煌的成就;③虽然如此,我们国家依然直面问题,不断总结反思,探索适合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这些分论点之间体现一种意义上的递进关系。

在具体的写作中,一般来说,往往并不只用一种结构模式,而是会综合运用不同的结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论证目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三段论式”,根据议论展开的方式,可以分为“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分析问题)、“怎么做”(解决问题)。

如果你仔细去剖析任何一篇议论文,你会发现其内在都会或隐或显地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在展开,不同的论证对象或论证目的会围绕不同的问题展开。如果议论重在辨析论证对象的内涵和表现,或指明问题的实质,可能会偏重于围绕“是什么”来展开论证;如果议论重在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或问题背后的原因,则偏重于围绕“为什么”来展开论证;如果议论重在论述根据某个道理要付诸的措施,则偏重于围绕“怎么做”来展开论证。如果在某个方面道理不言自明,那么那一方面则可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不谈。

4.4并列式和对照式结构

并列式,它是一种横向展开式结构,根据写作的需要,就可以从上述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进行多层次的剖析。

比如从“是什么”的角度剖析。

文章题目是“面子”,中心论点是:有价值的面子必须珍惜,无价值的面子应该抛弃。围绕“是什么”把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并列的分论点:①面子是体面和身份,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②面子是人格和尊严的代名词,个人集体国家都不能不要面子,但必须有理有利有节;③面子又是情面,靠着面子可以办成本来不好办的事情,但也可能会超越原则,办成原来不该办的事情。

但并列式结构也容易出现问题,你看下面的结构方式。

文章中心论点是:我们必须学会在平凡之中变得不平凡,走向伟大。分解成:分论点①,平凡之中拥有目标就会变得伟大;分论点②,平凡之中留意细节就会变得伟大;分论点③,平凡之中恪尽职守就会变得伟大。虽然文章结构清晰,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清晰是建立在简单的思想、肤浅的思考、论证的不足和流于表面之上的。问题在于:平凡之中“拥有目标”、“留意细节”和“恪尽职守”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方面和变得伟大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联?几个方面能否充分涵盖从平凡变成伟大的途径和方式?由此看来,这样的分论点在逻辑上有许多漏洞,纯属随意组合,生拼硬凑,整个写作的思维也是在一个平面上滑动,而这样的问题是学生写作议论文最容易出现的结构问题。

对照式结构同时也意味着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这看起来好用,同样也会出现逻辑上的问题。

比如上面以“面子”为题目的文章。看第一个分论点“面子是体面和身份,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在这里“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和“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分别是指关于追求面子的正反两方面的一种论断,那么,如果将两者分别展开论述,它们之间是否构成正反对比的关系呢?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不构成正反对比的关系。因为从逻辑上看,“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讲的是追求面子的目的,“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讲的是追求面子的一种做法,“追求面子”它所引出的做法可能包括正常追求和求之太过,或者说,“求之太过”包含在“追求面子”的做法之内,是“追求面子”的一种极端做法,两者一个是目的,一个是行为,目的和行为不是一个论述对象,所以两者不构成对比的关系,也形成不了对照式的结构。

这也是同学作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将不构成对比的两者强行对比;而要真正形成对照,一个是那追求面子和不追求面子的目的性对比,也可以拿正常追求和求之太过的做法对比。

所以说,对照式结构(或者说对比方法的运用),一定要保持论证对象或论题的一致性,在逻辑上称之为同一律。

4.5有哪些好用的结构

有些知乎答主在对高考作文问题的高赞回答里也总结了一些好用的结构模式,比如说,答主“观澜作文”的“引、议、联、结”结构,答主“草莓蛋糕”的“一总三分式”(一个总论点,三个分论点)结构,答主“RMyzc”的“点、正、反、深、结”,答主“wangkai”的万能结构“引、提、证、联、结”,答主“藜麦”的六字联珠式结构“点、正、反、深、联、总”。

其实将他们的回答总结一下,会发现说的都大差不离,其核心信息有:1、不要生搬硬套什么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而是要灵活综合地加以使用;2、一般来说,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较为合适;3、分论点之间最好不要是并列关系,“正反+深入”更好,也就是说思想要有点辩证性、深刻性;4、分论点最好在段首出现;5、最好要联系社会现实。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肯定递进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向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了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要解决论证空泛的问题,最好用递进式。

那么,递进式到底如何来使用?

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就是三段论式,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论”即开头部分,它要提出问题“是什么”(论题或中心论点);“本论”即本体部分,它要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即结尾部分,它要解决问题“怎么做”,

三段论式其实也就是递进式论证结构。三段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学生写作中往往会往固定的结构中生搬硬套,而放弃了对“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各个问题做多向的深入的思考,文章看起来比较生硬死板。

这样写作,只是套路了递进式的模式,并没有真正解决深度阐发中心论点的问题。

到底如何递进?众多的知乎答主,有的只是依据作文实例作解读说明,有的泛泛强调学会审辩式思维,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或者亲身示范但难以实操解决问题,或者云及方法但又语焉不详。

说到底,如何引领思维围绕一个核心的论题深入延进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4.6提供一种思维方法

首先问一个问题:同学们写议论文,之所以思维打不开,不能纵向深入的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地讲,是同学们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浅层次的讲,是同学们没有养成质疑和追问的习惯。遇到一个要论证的观点,学生们的第一个感觉是,就是这个道理啊,这个观点肯定是对的(或错的,比如反驳某个错误观点)啊。你要问他为什么是对的呢,他就巴拉巴拉扯一圈,可是,你会发现你说的道理和大多数同学或者说社会普罗大众想的,没什么区别啊。

有很多指导写作的文章会给一些结构化思维和论证方法的指导,但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打开思路、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只是生搬硬套的话,即使文章成形,也大多空洞无物。

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看问题平面化、结果化,缺少多维度、概率化地去认识事物。

认为道理很简单、自然成立,往往不是因为道理简单,而是因为我们思维简单。我常常给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是,既然这些道理是对的,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去做?为什么坚持就是胜利,而坚持的我们还没有胜利?为什么都想要胜利,却没几个去坚持?我们真的内心坚定的认为坚持就是胜利吗?我们有没有动摇过?如果有,那让我们内心动摇的理由是什么?

而要想学会论证以理服人,这里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无论论证什么观点(假定我们是立论,正面论证某个观点的成立),都首先建立一个认知预设: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要做到(实现)××是很难的。(××即指你要论证的观点)

在认知预设的前提下,再开展深度思考,具体方法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几方面内部的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追问。

比如最近的苏北七市2020高三三模语文卷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现代建筑依稀可见古典风貌,当代生活依旧留存传统习俗,时代青年依然信奉儒家精髓……现在与过去总有着密切的联系。继承过去,文化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弘扬,文明得以发展……

材料第一句话用排比句式揭示现代生活在诸多方面存在对过去的承续和发展,第二句话以总结的方式点明现在与过去的联系,第三句话又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个结论“继承过去,文化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弘扬,文明得以发展……”,明确对待过去应有的态度“继承过去”,以及“继承过去”的意义价值。

通过对材料内部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理解材料重点要抓住第三句话,材料重点是引导读者思考对待过去的态度,即“继承过去”。

那围绕“继承过去”这个核心立意如何结构化思维展开议论呢?

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给了这样一些分论点:继承过去是继承我们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继承过去是继承我们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继承过去是继承先辈未尽的事业……这样文章虽然结构清晰,思路也有一定的纵深感,但总体问题是思考肤浅,议论平面化。

那么,如何更好地思维呢?

依照上面的方法,可以先预设这样一个认知: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继承过去是很难的。

既然“问题比较复杂,继承过去很难”,那么接下来,就让你的思维顺着概念和判断往下走,进行多角度、辩证地思考,不断给自己提问题,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各种可能性的推理,来呈现“复杂”和“难”的不同情境和可能,并尝试在心中探求答案。

比如顺着“继承过去是什么”思考:

继承过去该如何理解?

继承如何理解?继承和哪些概念相近又有区别?

继承过去是指什么样的过去?

继承过去到底是一种规律还是一种选择?

……

接下来顺着“为什么继承过去”思考:

为什么要继承过去呢?

继承过去大家会认为出于什么原因?过去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继承?如果放弃第一理由,还有其本质的原因吗?

不继承过去会有什么问题?

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思考,继承过去是因为不得不继承呢?

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强调革故鼎新,而否定继承过去?你的反驳理由是什么?

过去的本质价值是什么?

……

再接着顺着“继承过去怎么做”思考:

继承过去很难吗?难在何处?不去继承过去本质原因是什么?

继承过去会出现什么问题吗?问题该如何面对?

生活中有哪些人和事或者现象体现继承过去?该如何评价?继承方式是一样的吗?

你认为最好的继承过去是什么样的?

……

这样一看,论证的思路是不是打开了?

当然文章也不是要对所有提出的问题不加遴选,一一涉及。

我们可以只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展开论证,并形成一定的逻辑关联和思维结构,就可以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

比如我选择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论证思路的展开,并架构文章。

继承如何理解?继承和哪些概念相近又有区别?继承过去一般人会认为有什么原因?如果放弃第一理由,还有其本质的原因吗?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强调革故鼎新,而否定继承过去?你的反驳理由是什么?

这样,其实一篇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就初见雏形了。我们之所以引导你从不同层面、多向辩证地思考,其本质就是打开你的思路,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用更高级的思维结构来架构文章。结构法的背后其实就是思维法,作家赵瑜在谈及小说结构时说“结构是建筑样式,更是质量监督”,我觉得这句话在议论文中同样适用。

而现在的高考作文题,带有更强的时代性、思辨性,过往的那些风花雪月的套路失效,同时写作又不能落入空喊口号和贴标语的窠臼。因而,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就有了更好的要求。

由此可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并尝试探求各种可能的答案对于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重要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反省式思维”法。

要提醒注意的是,提问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对问题产生的问题不能再做不同方向的延展,防止使得文章的论述旁枝逸出。

4.7记叙文有方法吗?

文章写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那作为高考作文的两类最常见文体的另一类记叙文呢?其实从写作的底层逻辑来看,文章的本质是相同的,文章都是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一种认识。

记叙文在高考作文中比例并不大,其原因一是大部分高考命题便于说理,更适合于议论文写作;二是高中生生活体验不足,写作记叙文题材雷同,作文低幼化。于是,高中记叙文写作训练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写作需要“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没有素材。

实际上,问题的根本并不在素材,而是在对生活的理解。

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审美表达,它在尊重生活逻辑(高中记叙文写作要求内容有真实感和亲近感)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真实,并不要求符合生活的真实。因此,真正驱动记叙文写作的不是素材,而是对生活的理解,对此,不少老师和学生也有认识的误区。

鉴于和议论文的文体差异性,这里提供一种记叙文写作的方法,我把它叫做:用议论文的思维写作记叙文。

用上面以“继承过去”立意作文为例。

如果写成记叙文怎么写?是不是感觉很好写?这不,学生习作中的常见的“四老”(我把学生作文中常写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叫做“四老”)做桂花糕、修伞、编篮子、做印章什么的都来了。那么这样写可以不?当然可以。这样写好不好?不好,构思俗套,题材撞车,立意一般。

当写作记叙文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更打不开。

那么,议论文写作思维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议论文会倒逼你从不同层面考虑问题,而你会发现,即使是普通的议论角度,对于记叙文来说也是比较好的立意角度。

比如上文写作“继承过去”给的一些分论点:继承过去是继承我们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继承过去是继承我们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继承过去是继承先辈未尽的事业……前文说,这些论点思考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是对于记叙文来说,妥妥的最佳立意啊。比如“继承某一种精神”,“继承某一份事业”是不是比“继承某一种传统文化”立意更好?如果以“继承某一种精神”或“继承某一份事业”为立意,结合虚构的生活场景,来表现生活是不是更好?或者说那些惯用的材料在新的立意角度下做一些加工依然可以使用的。

同样,如果结合上文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深度追问,来探求对“继承过去”的立意,是不是有思路被打开的感觉?比如上面最后一问“你认为最好的继承过去是什么样的”,是否可以在一篇记叙文中,构思成不同人继承过去的差别来表达“更好地继承过去”的立意?

简单总结一下,用议论文的思维写作记叙文就是先以构思议论文的方式,多角度打开思维,从而突破写作记叙文的惯性思维的束缚,选择更好的立意角度来驱动文章的构思,改造原有的写作素材,突破记叙文没有素材的写作瓶颈。

4.8几个提醒

4.8.1文章要有“视觉冲击力”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老师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就是说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老师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文章不能过于含蓄曲折。具体体现在:提出中心论点要干净利落、旗帜鲜明;认真写好每一段的开头,要把分论点、特别是体现自己写作思路的转变和跃进的句子放在段首清晰地呈现出来,要让老师看到你在思考,感觉到你的思维品质和语言的力量。

4.8.2作文可不可以批判?

作文不能批判政治,不能犯立场错误,这是写作的底线。但也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唱赞歌,文章可以对社会现象、文化潮流、群体思想进行理性辩证的思考。要学会把批判变成理性的反思,变成一种对问题和答案的探寻。同时要注意,文章要有破有立,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建设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4.8.3联系现实如何联系?

文章最好要联系现实,切入社会最好是结合某一个特定群体、具体事件或者某种思想动态。以特定群体为例,比如说可以结合农民、青少年、失独者、啃老族、蚁族、月光族、乐活族、极客等某个特定群体来对论题做进一步的阐述,这样的好处是避免泛泛而谈社会,文章有针对性,而且可以看出作者介入生活的程度较深。

5、关于素材

文章政治意味不要太浓,政治人物少用。

完全没有听过的少用。

用烂的不用,会审美疲劳。

6、关于文采

关注文采,这是一种写作的积极的修辞意识。尤其在考场作文中,有文采的表达更能够有效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而文质兼美的文章,自然熠熠生辉,令老师忍不住驻足欣赏。

在考场作文中,语言适当华丽优于质朴,而且,有文采和思想并不冲突,它更可能是思想和审美的高度集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语言的修饰,本身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当然,外在和内在的配合允当也是重要的,那种忽视文章的内在一味关注语言的雕琢和修饰也是不好的。

7、下面总结一下

卷面整洁是王道。

标题最好是指向文章内容又吸引人注意。

审题注重全面理解材料,要读懂材料内部的关系。立意上不要追求剑走偏锋。

议论文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建立认知预设——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要做到(实现)××是很难的。(××即指你要论证的观点)。记叙文的一种构思方法是:用议论文的思维写作记叙文。

素材要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找到平衡点。

适当追求文采的华丽。

还有一点思考

最后一个灵魂之问: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最简单地说,就是读写结合。

写作本身也就是一个不断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输入

输入方式是什么呢?一是要多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二是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从书本中不断获得间接经验。并且,在内心中要将生活的直接经验和阅读的间接经验打通,将这篇文章的获得和那篇文章的获得打通,从而不断深化对生活和书本的认识。

对于读,我想说,我们缺的主要不是阅读的“量”,而是阅读的“质”,缺少对优秀作品的精细化阅读。比如说,如前文所言,那些优秀的议论文,深究其内在,都或显或隐地对“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做”三个问题作出精彩的回答,作为阅读者,你是否能够捕捉到写作者的思路的延展和拓进?是否能够体察并学习到作者的智识和匠心?用知乎答主“落云歌语文”话说,想到50分,第一步不是疯狂背作文,疯狂抄素材,疯狂做笔记,你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分析文章,你只有看到文章的好,知道什么样的是好,才能知道怎样把文章变好。

对好的文章要反复读,要把文章的每一道沟沟坎坎、缝缝隙隙都摸全摸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构思和驾驭语言的功力,并不断与作者以及自己的写作认知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对自己写作的迁移能力。

输出

我的观点是适当增加写作的频度,不要依赖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来训练作文,平时要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也不一定要追求完篇,只要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就可以。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平时写文章一定要避免说空话套话,要以自我追问的方式来引导自己去思考。而写作,也可以来训练思维,也是思维的磨刀石。事实往往是,你写清楚了,才真正想清楚。

一开始不要对语言过于刻意,就当作自己语言水平很差吧,没关系,写下去、把你想的写出来胜过一切。当时间久了,语言自然也会磨砺地越来越好的。

而当你不断写下去的时候,你会慢慢地发现,写作越来越不那么令人讨厌,它更是一种很好的自我陪伴和自我成长。

即便是走向职场,你也会渐渐发现,写作能力是一个人多么重要的核心能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