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洋高考全英文就够吗?国际教育呼唤本土化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

洋高考全英文就够吗?国际教育呼唤本土化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梅德明发言。主办方供图

本报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马海燕)选择AP(美国大学预科)好还是IB(国际文凭组织提供的幼儿园到大学预科)好?考上美国大学好还是英国大学好?这是很多国际学校学生家长面临的问题。27日,首届国际学校高峰论坛,500多名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小学12年制(K12)学习的国际教育逐渐普及。很多家境殷实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学习国外中小学课程,准备参加国外高考,以此来规避国内高考的残酷竞争。但值得深思的是,国际学校是否等于为“国外高考”做准备,国际教育的核心是否是全英语教学。

"近年来,K12国际教育的变化尤为引人注目."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梅德明表示,我们的国际教育,或者说我们教育的国际化,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外国人,尤其是西化的外国人。我们必须立足本土,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必须为国家的最高利益服务,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洋高考全英文就够吗?国际教育呼唤本土化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

500多位从业者齐聚首届国际学校高峰论坛。主办方供图

中国教育在线主编陈志文也认为,国内舆论存在一个误区,好像中国所有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是欧美的素质教育。他们快乐,幸福,没有负担,然后就成了人才。但事实上,英美一些优秀的中学生已经努力失去了中国学生,美国名校依然看重学习成绩。

随着中国的“爬藤军”(指被美国常春藤盟校录取)越来越大,国际学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多的挑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本忠认为,国际人才培养要通过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创新来实现,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引入国际元素,如何在考试招生制度上与中国衔接。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翠微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就教师而言,挑战大于机遇;就孩子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参加“外地高考”被很多家长视为走捷径的机会,推行全英语教学如今已是普遍做法。事实上,原本作为教学改革试验田的国际学校的初衷并非如此。陈志文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教育国际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西化,主要是模仿英国和美国。其实在国际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一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完全照搬,否则肯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周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应在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如何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国际理念的学科整合,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中国灵魂又有现代视野的合格公民。

梅德明认为,21世纪许多国家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关键能力,而中国的计划就是关键能力的本质特征。“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参与国际竞争的准备;另一方面,也要做出自己的指标体系,提出未来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方案。”(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