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十个诗歌鉴赏题目。对许多学生来说,诗歌欣赏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部分。想要做好诗歌鉴赏,需要掌握正确的做题方法,不断练习。每次练习都会有所收获,来和我一起做题吧~

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问题。

寄石于秋山

NS。jszhUOER。cOm

杜荀鹤

我的人生之路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依然在细雨中挺立。

孩子们在阅读上有惰性,从树上摘水果也很有趣。

谈时事,见国风为章。

在和平富足的世界里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失去国家的心。

此诗写于唐末乱世,社会动荡。处士:一个有才华、有道德但却隐居的人。国风,《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欣赏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是一部感伤的作品,语言朴实,寓意深刻。标题指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对象。

B.诗的开头点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现状,第二句既是对山景的真实描写,也是对“道”的形象化描述。

C.对联直抒胸臆,写的是孩子不把读书当事业,去玩去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D.太廉表达了对千年为官的向往,并劝朋友们不要因为社会动荡而消极避世。

2.从项链的「言与时事有关,章与国风有关」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一下。

11.回答:

1.c;

2.项链联合会劝诫朋友们关注国计民生,日常言论和文章要从实际出发。可见,诗人虽身处乱世,但却忧国忧民,关注现实,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形象特征。

分析:“直抒胸臆”的错误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问题。

再次告别

李乔

是客,方尊〔注〕暂解燕。

人转彭,春伴梅花。

白云分水,黄河绕金关。

别问你偏心不偏心,太阳穴都成斑了。

【注】方尊指精美的酒器。也指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欣赏,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就题材而言,是一首送别诗。诗名中的“又”字,加剧了离别,读来令人动情。

B.第一副对联第一句的“错道”照顾到了诗题“别了”,后一句则是借酒消愁,让离别的悲伤更进一步。

NS。jszhUOER。cOm

C.脖子用的地方的变化突出了分开后的距离,“度”和“绕”都很合适。

D.最后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到自己的鬓角一夜之间变得花白,表现了诗人浪迹天涯的悲惨。

2.这首诗的对联含义丰富。请用诗句来欣赏它们。

12.回答:

1.d;

2.对联中“人”对“散草”的对仗,通过形象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朋友们如风般远离散草,在世界末日的漂泊感不言而喻,深刻地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忧虑。在对联的第二句,诗人将离别的伤感融于“落梅”之中,生动地写出了离别后无尽的孤独与悲伤。(或者,在对联的第二句中,“春”的拟人化伴随着“归”,使人联想到春天的生机,增加离别的伤感。)这两句话贴切而动态,一个“跟”,一个“走”,一个“陪”,一个“回”,生动地描绘了朋友们在旅行时的心路历程。

解析:

1.本题目考查对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评价能力。“表现诗人在世界末日漂泊的悲惨”的错误,应该是用夸张的手法,通过描写诗人的白发,来表达离别的情怀和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

2.本题目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意蕴的鉴赏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NS。jszhUOER。cOm

A.首联回想去年重阳情状,叙写今日重阳境况,言语之中包含了万千感慨。

B.第三句用拟人手法,"不相放"有不饶人之意,加一"苦遭"意味更深。

C.第四句"黄花"点题,并与上句中"白发"形成对比,故曰"羞见"。

D.尾联追忆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禁为之断肠。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答案:

1.D;

2.①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时局动荡,诗人频年迁徙,去年于郪县登高,今年又流落在涪江之滨,他渴望过上安稳的生活。

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菊花依旧放、美丽,诗人虽不甘衰老,白发却不饶人。

③对迫不得已而寄人篱下的感伤。乱世中漂泊他乡,生活常要靠人接济,诗人感到忧愁、无奈。

④对贪图享乐、造成天下大乱的统治者的批判。唐玄宗不恤民艰,贪图享受,导致了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叛乱平定后,社会还是不得太平,最高统治者即是祸乱的根源。

解析:D.“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对,忆骊山往事,意在推原祸本,抒发忧国伤时之感,感叹唐明皇荒淫无度,以致世乱路难。故选D。

14.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4.答案:

1.C;

2.①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上片以斜风细雨渲染离情别绪, 以江南父老留友人侧面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②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江南父老留友人,赞美其执官为民;以乘鸾车、凌彩雾,赞美友人品性高洁;③对友人的宽慰之情,金陵虽为形胜之地,但“非吾侣”说明此地不算友人的理想居地,以此宽慰友人。

解析:“虚实结合”错。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

陆游①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骎骎。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②黄合③,鱼悬带玉④,貂映蝉金⑤。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注)①陆游,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曾受邀前往汉中南郑有短暂军旅生活,次年奉召入蜀为官。②沙堤:唐代旧例,凡拜相,府县令民载沙铺路,从宰相私邸到子城东街。③黄合:应为黄阁,汉代丞相听事阁及三公官署厅门涂黄色,称黄阁。④鱼悬带玉:唐制,文武官三品以上服金玉带,佩金符,刻鲤鱼形,谓之金鱼。⑤貂映蝉金:汉时贵职冠饰,侍中、中常侍冠上加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对春暖花开万物萌动的早春气象进行细致的描写,这是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B.词作先描写春天的美景,再转而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景物与情感两者之间和谐—致。

C.河的下片连用几个典故含蓄辛辣地讽刺了当权派身居高位安享尊荣淡漠国事的做派。

D.身处蜀地报国无门有谁能理解内心的凄凉,难有灞桥烟柳,一问一答道出了个中委曲。

2.本词下片抒发抑郁不平之志很有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答案:

1.B;

2.①通过今昔对比抒发自己年岁老大仍一事无成的迟暮憾恨之情;②通过自己与故人政治处境的对比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不平之情;③通过“灞桥烟柳”的意象一语双关地抒发自己心系故国河山渴望收复北方失地的拳拳赤子之情。

解析:

1.分析有误。本词上片词人是先描写美好的春景,然后抒发哀怨之情,属于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景物与情感两者之间并非“和谐一致”。

2.诗歌赏析陆游的词往往也如其诗,表现雄豪爽朗的爱国情怀。上片通过写景触发情怀,梅花枝头绽放,萱草展现绿意,蛰居的人们挑起珠帘扶着竹杖出来漫步,冰面融化鲤鱼欢跳,林木葱茏鸣禽翻飞,转眼间又是一年春好处。可是面对此景词人内心竟升起无限感慨哀伤,以致对酒流泪。为何?下片申述哀伤缘由,当年一腔报国豪情而今落得身处蜀南鬓染霜发,故旧大都身居高位安享尊荣,自己一心许国却屡遭贬抑,两相对比抒发不平之慨。此处的潦倒妻凉向谁诉说,也许唯有灞桥烟柳能够体会,一问一答再次申明心志。总体来说,上片触景生情,下片运用对比双关等手法抒发情志,平淡中彰显匠心。

NS。jszhUOER。cOm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送徐子与谳狱①江南

杨继盛②

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NS。jszhUOER。cOm

西曹月满幽人榻③,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④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问案情。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②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后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③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④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又不乏执著。

B.如今白云司中寥落半虚,诗人对友人寄予厚望,希望友人南下可以改变此种局面。

C.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描摹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D.“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瑟的悲情。

2.本诗尾联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同有异。请指出二者用什么相同的手法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16.答案:

1.C;

2.两首诗都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或落笔对面的手法。

解析:“西曹月满幽人榻,南国星随使者车。”月色实写,星光虚写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②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②篱东:指隐居之地。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17.答案:

1.A;

2.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解析:“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人物的文韬武略。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2.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18.答案:

1.A;

2.(1)上片回忆往事是虚,“双鬓星星”“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解析:“形成对比”错, 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登临送目”笼罩全篇,交代了时令地点、天气,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为抒怀奠定基调。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描绘出来的。

C.下片“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其中“繁华竞逐”道出了六朝更替的原因。

D.“六朝旧事如流水”写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时光易逝,物是人非,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

2.这首词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答案:

1.D;

2.下阕采用化用典故,借古讽今等手法,表现出对六朝兴亡的悲伤之情,对北宋王朝现状的不满之情;表达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之情。

解析:“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分析错误

2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宿石门诗

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醱谁与伐①?

美人竟不来,阳阿②徒晞发。

注①伐:夸奖②阿:山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写早晨采摘把玩苑中兰花,并担忧兰花因受严霜侵压而凋残,写出了诗情产生的动因,也为后文写暮游做铺垫。

B.一、三句同二、四句,形成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畏彼”与“弄此”对应,形成韵调摇曳、回环飘荡的效果。

C.“鸟鸣”“木落”,从听觉角度描绘视界中的夜景,“异音,,“殊响”以动衬静,写出了深夜山中宁静安谧,给人以奇异感觉。

D.最后两联,写无人共赏如此美妙的秋夜美景,无从向他人夸赞杯中的好酒,只好在山上徒劳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头发。

2.本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0.答案:

1.C;

2. ①情趣高雅,品质高洁。自己爱惜兰花幽草,夜宿高山云际,赏玩寒石明月,借助幽兰、 白云、明月等意象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②神思敏锐,喜爱自然。诗人调动听觉,敏锐地捕捉鸟唱叶落等各种细微的声响,沉浸于那清亮悠扬的音调。③孤独寂寞,渴求知音。诗人在美景中独自游玩,无人为伴,不禁发出“芳醋谁与伐”“美人竟不来”的感慨。

解析:“,异音,,殊响,以动衬静”错。此处是说各种声音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似乎变得与平时不同,引起了人的奇异感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