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专家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情理之中、意料之内,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专家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情理之中、意料之内,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10套,5套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订购,分别为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新高考卷一(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卷二(今年海南使用),5套由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订购。

专家评价: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与课程标准相衔接,与高中教育方式改革齐头并进,助力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培根铸魂,彰显立德庶人的指导意义。

将重大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新高考第一卷作文题目《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具体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参与国家抗疫的亲身经历,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深入思考中国的答案和战略成就。对中国抗疫行动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和文化背景的发现和阐述,意在唤起学生对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和价值选择的深入思考。实用读物第三册《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言文读物第一册《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了可贵的责任精神和家国情怀。

全国征文题目《携手世界,共创美好未来》将带领学生走进全球抗疫的进程,引导他们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做起,进而思考人类发展的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危机情境下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作文《各有所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开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象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全国征文第一册《历史人物评论》由齐桓公、管仲、包树君及其大臣合作的历史陈述,以及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论组成,让学生感受历史,评价人物,观察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天津的作文题目《中国的面孔》,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普通人的奉献精神,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坚毅、团结、奋进的文化背景。

科学考试,凸显语文关键能力

“读书是获取知识、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关系到一个人品德、才华、学识、学识的提高和提升。”评价,在阅读理解和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试题重视“读什么、怎么读”的指导,提高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以语文第一册的文学阅读为例。材料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擅长滑雪的精彩描写和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全国实用阅读卷

“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很广。个人、集体和社会生活中需要的任何书面交流和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试内容。”专家分析,以今年的作文题为例,囊括了以往常见的申论题型,如全国卷一以“历史人物点评”为主题为班会写演讲稿,全国卷二以“携手世界,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写演讲稿,全国卷三以“如何为自己画一幅画”为题给高一新生写信;应用写作也有新的形式。比如新高考第二册,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写一篇“带你更接近_ _ _ _ _ _ _ _”的主持词。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仔细思考、分析和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生动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综合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解析: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上海征文《转折点》从个体、群体、人类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思考人类在转折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坚持创新,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是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助力新时代教育方式改革的有力举措。”专家评价:试题在选材、答题方式、答题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情境设计注重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新高考第二册作文题设计了一个写主持词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标中“当代文化参与”的学习任务组直接对接;语言运用题与“语言积累、梳理、探究”的学习任务组相衔接,引导学生观察具体语言现象,发现问题,体验语言运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以教带考,以考促教,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

今年,考点首次订购的新高考一、二卷,坚持了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的精神。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旧教材参加新高考的情况,又标记了新高考适应性测验的结构模型,保证了新老高考的顺利衔接。

稳字当头,坚定学生答题信心。

坚持试卷中合理的、意料之外的“内幕”原则,既方便学生发挥,又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了东西,从而以平静积极的心态作答;强调

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

稳预期,符合学生对试题的期待。试卷结构稳定,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全国Ⅰ、Ⅱ、Ⅲ卷试卷结构与2019年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新高考I卷、II卷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

稳难度,利于学生正常发挥。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都能发挥出应有水平。精选背景熟悉的材料。一是在选取试题阅读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以论述类文本为例:全国I卷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文章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北京卷作文“一条信息”取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审题难度不大,但富有思考层次。二是不回避热点话题。以写作试题为例,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备考过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这些内容都纳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范围,学生对此不陌生。三是日常生活入题。以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为例,语料话题分别是有氧运动、噪音、食物消化、电子阅读、风筝等,均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试题平实,有延续性。

稳情绪,照顾学生的考场心情。语文试题的命制依托于各种类型的语言文字材料,而材料、特别是文学性材料的情感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答题时的情绪产生一些影响。材料选择强调情感中正平和,色彩明快清新,对于学生来说,亲切友好、乐观积极。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全国I卷的《越野滑雪》讲述的是普通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全国II卷《书匠》刻画的是普通匠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全国III卷《记忆里的光》探讨的是普通劳动者对信仰的追求,新高考I卷《建水记》呈现的是普通市井生活中的诗意,新高考II卷《大师》表达的是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亲情。“这些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对于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疫情防控的青少年来说,既是亲切的,也是弥足珍贵的。”专家评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