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卷专家解析来了,2018北京语文高考卷答案及解析

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卷专家解析来了,2018北京语文高考卷答案及解析

今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难度如何?命题有什么新意?专家来分析了。

多文本阅读

专家:夏宇北京教育学院基础教研中心高级教师

2020年北京语文试卷多文本阅读考试与整套试卷的指导思想一致,坚持“以德育人”、“以考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卷排序服务于选材,对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专题选取了一组关于“嫦娥四号登月”的资料。这一科技话题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科技创新趋势方面具有教育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激发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了解当代文化和复杂事物;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2020年,高考多文本阅读的选材形式减少为两种,总分继续降低至18分。题量,2018年减少到7题,2019年减少到6题后,继续减少到5题。进一步减轻学生回答问题的负担。大题容易入手,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

与往年相比,2020年的多文题仍然是客观题加主观题,5道题中有4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客观选择题测试主要能力基本稳定。主要测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它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或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总结和分析。这是学生语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日常教学应从课文入手,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课文中信息的辨别、评价和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2020年多文第五题基础扎实,考试情境真实、具体、丰富。根据给定要求,要求学生确定“嫦娥四号发射前我国探月工程的两项成果对玉兔二号的成功产生了直接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这两项成果的时间、内容及其对玉兔二号的影响。这个题目要求学生理解并确认题目中的若干关键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和总结。突出了考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阅读

点评:田原,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文言文阅读既保持了考试材料和内容的稳定性和基础性,又在考试形式上有所创新。

测试显示了稳定性和教育。第一篇考试材料选自考生熟悉的历史传记,以《史记》 《资治通鉴》的文字为准。叙事平实,描写生动,有理有据,意味深长。材料中涉及的“三族分晋”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事实,对春秋至战国的时代划分具有重要意义;“唇亡齿寒”的典故,蕴含着古老的思想,也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第二份测试材料选自《论语》经典篇,内容涉及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并潜移默化地引导考生思考和学会学习,自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测试内容稳定且基本。六个问题都指向了必备的知识和关键能力。第六题和第七题考察了志向、独特、忠诚等常用词。第九题考察文章的整体思路,分析推断文章的重要细节,th

稳定测试形式上有创新,突出其适用性和全面性。第7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一”,运用判断虚词释义的方法,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虚词的语法意义。第11题要求考生从课文中找出能证明韩和魏二子“我知道我知道什么”的动作描写。考生需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从之前的课文中找出心理描写对应的动作细节。该题要求考生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用较长的思维链思考问题,体现了新高考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这种考试形式回归文体特征,突出了对思维的考查,既提高了区分度,又对一线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12题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论语》原文的基础上,谈一谈孔子获取知识之道的一些启示。103010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有许多观点至今仍保留着积极的思想价值。该题强调对经典文本意义的解读,渗透对古代思想的领悟和深刻理解,要求考生结合经典作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和实践导向。

文言文阅读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既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准确解读能力,又要注重引导学生吸收和培养其优秀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诗词阅读

专家: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校高级教师季秋香

古诗词阅读试题选《论语》李白,他的诗是送给人的,从他们的眼睛的角度,和他们住在东麓的孩子。他们的语言朴实,感情细腻,表达着浓浓的父爱。诗歌内容虽长,但不难理解,考生熟悉李白,不仅有利于落实考查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也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考试内容与往年相同,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古典诗词内容、观察作者情感”和“分析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意境”的能力,从诗词内容上理解和评价鉴赏。

两个层面设置3题。2道选择题从读懂诗句基本内容到理解分析诗歌内容与特点,重视引导考生培养读懂古典诗词的能力。同时,题目融入与课内所学李白诗歌的比较阅读,体现了古诗阅读试题一向追求的综合性。

简答题考查诗词中主要意象的意义与作用,考生要在诗歌整体阅读语境中分析、比较,构建逻辑合理的解题思路,在分析阐释的语言表达中展现自身的古典诗歌鉴赏水平,这既实现了对考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发展考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的导向。

诗文积累默写试题的题目数量与赋分均保持稳定,应用性考查题目数量仍然是两道题,突出诗词阅读积累的应用考查导向。前两小题的引导语注重关联学生的语文学习,侧重知识积累的考查。后两小题创设了真实的语言表达情境,考生在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情境中,引经据典地表达生活感受,这是具有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具体表现。

今年新增必考文学经典《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考查,引导考生理解经典文化的内涵,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测试题目以晴雯的判词为考查背景材料,判词内容易于理解,且晴雯这个人物贯穿《红楼梦》全书的内容比较多,利于学生基于整本书内容作答。首次考查文学经典整本书阅读能力与水平,试题仅要求考生列举原著中的情节加以印证,而且为考生提供的选择空间,这体现出引导通读文学经典作品的意图。

文学类阅读

点评专家:徐南南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高级教师

202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阅读《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选自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一文。取材学生熟悉的“音乐”“美术”两个文化素材。文本阅读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文以载道”的思想,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考育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

今年的文学类阅读体现出新高考背景下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文本认知情境的阅读体验的考查。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情境,在理解、借鉴作者通过生活视角下的“音乐”“美术”,对个人生命成长的意义来思考,领悟自己对生活、生命的感悟。能力考查聚焦文化、聚焦价值观、聚焦语文应用能力,这也正是文学类阅读的目的,即阅读对个人提升的意义——语文的人文性。在命制技术方面,命题人明确引导学生在文本情境下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试题平稳,整体难度不大。

今年的文学类阅读考题,强调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18题考查学生通过语境来辨析语义,体现语文的工具性。阅读文本中的“音乐”“美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音乐”“美术”,而是作者对生活观察、感悟后的生命体验。学生通过在文本情境下的阅读,感受到“音乐”“美术”的外延、内涵意义的扩大,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试题整体考查学生通过文本情境,联系社会情境,调动个人情境来完成阅读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命题人通过题干的审题,如第19题,通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帮助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考生能平稳阅读,完成好后面的答题。

试题第20、21题的题干,提示学生答题的方向和要求,有效控制整体难度,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读题能力(判断信息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总之,202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阅读,从内容到形式上继续秉持北京试卷文学类阅读命制的特点——突出文化立意和能力立意,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很好地体现了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教育;如何守正语文作为母语学习的重要地位;如何更好地将语文学习转化为实际能力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表达与运用

点评专家:何杰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2020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的第五大题表达与运用板块,很好地体现北京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与导向教学的命题原则,符合新课程、新高考整体精神。所选素材贴近考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命题方向清晰,每个试题考生都有话可说,又可以给优秀考生发挥的空间。

大作文题中的议论文,命题素材取自当下最新科技发展,并由最新科技发展引发考生对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思考,体现出立德树人要求与核心素养立意。题目要求考生对北斗天网卫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展开联想和思考,切口小,空间大,使考生能够上手又可以充分发挥。既考查考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意识,又考查考生语文积累水平与思辨品质。

大作文题中的记叙文,针对现代社会特别是课标中对于媒介素养的要求,以“一条信息”为切入点,要求考生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表达对于信息对于人作用的思考和感悟,体现出命题人对考生观察、体验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叙述描写技能的表现。本题考查内容与考生生活密切相关,便于取材,情境真实,利于考生现场发挥。

微写作中名著阅读的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名著阅读价值的思考,要求考生对于名著的正确阅读方式展开论述,引导考生对于名著阅读拥有正确态度,同时考查了考生思辨能力和论述能力。

生活技能介绍的题则响应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体现出培养劳动精神与劳动能力的价值导向。考生介绍一项擅长的生活技能,如果缺少生活技能的实践体验,就无法有效介绍这些技能。这既对考生生活体验积累的考查,也是对考生说明能力的考查。

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性文字这一题目,直接取材自今年重大事件。快递小哥对于疫情期间社会正常运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礼赞。快递这个与每个家庭密切相关的职业,考生作为深受其益的社会群体,大都有话可说亦应有深切体验。试题要求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真实情境中应用学科能力的导向。

第22题语言基础运用题则针对课标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要求,要求考生具备语感敏锐性,理解语言运用原理,在平时的语言实践中恰切得体表达,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本题所选素材来自扶贫攻坚一线,其表述方式与主流报刊媒体相符合,便于考生尽快进入认知情境。而选取的语言考点,则与语境密切相关,又和平时语言运用要求密切结合。试题平易,导向合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冕

编辑:匡峰

流程编辑:吴越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