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从区域高三模拟试题看新课改高三化学复习备考,高三化学一轮试卷讲评PPT

3354以北京西城高三化学模块一2022考题为例。

2022年是北京高考化学考试范围和要求发生较大变化的一年,也就是选修必修模块2 《物质结构》缺席高考范围和要求的第一年结束。这个新模块的考试权重分布是怎样的?结构试题有什么特点?本次考试中其他传统经典考试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试题需要高三老师关注或研究?以上问题的分析将以2022年4月刚刚结束的北京西城一次模考为例进行说明,希望能为教师带领2022级学生复习备考提供参考。

1.试卷中核心内容的考试分数分析

根据评标情况,一般统计核心骨干内容试卷得分,如下表所示:

核心内容

多项选择得分

主观题分数

总分

氧化还原

元素化合物

反应热

一个

一个

电化学

利率平衡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含离子反应)

11

17

物质周期律

15

有机化学

14

23

化学实验

12

18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模块《物质结构》的含量占15%,《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的含量与变更前的分数大致相当,《反应原理》的含量约占31%,其中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占17%。

二,试题特点概述

本次模型试验的特点可以用以下四个“关注点”概括如下。

1.从必备知识考试内容的选取上注意新旧教材(人教版)的过渡和衔接。

2017版新课标颁布后,各版本教材在内容上都做了一些调整。这次模考也对人教版教材调整的内容做了一些“回应”。元素化合物部分,7-C题考查了Fe与S加热反应生成FeS这一事实性知识的化学表征,是人教版2019教材中的新反应。有机化学部分,4题考查关于新增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知识;第17题(1)注意了新教材中官能团名称的调整,将氯原子改为碳氯键。在反应原理部分,我们关注了课标和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如下:活化能【第16题(1)】,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反应案例【第7-D题】,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第18题(2)】,Ksp【第18题数据三】,通过平衡常数K与浓度商Q的关系判断平衡运动的方向【第13-D题从试题的能力水平来看,反应原理的调整部分内容要求较高。如16(1)利用不同的反应活化能数据信息分析说明“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物质的转化率不同,需要进行活化能值与反应速率的相关性分析;再比如18 (2) (2)。利用含磷颗粒随pH变化的分布曲线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计算K(HPO42-),然后基于K推理计算出给定pH条件下颗粒PO43-的浓度。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识别和分析分布曲线中三个“交点”的pH值(交点处pH=pKa)。

2.重点考察关键能力方面不同情境下解决化学问题的推理能力。

物质结构部分,在结构-性质关系比较的情境下,3-D题要求学生基于多层次结构进行因果推理,判断氯代羧酸的酸性。推理过程如下:

氯原子越多(原子级)电负性越强(吸引电子的能力)O-H键极性越强(化学键级)电离H的能力越强酸性越强。

再比如问题15 (4) (4)。cr关系的复杂推理过程

查上关注了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这一特点用以下两点加以说明:

在物质结构部分,如题3C与D选项,都渗透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学科思想。题15(4)④在这一点上体现的非常突出,利用情境素材设问,表面上设问指向的是反应条件的选择,而实际上需要把晶体结构(晶体密度)与晶体性能(吸收释放N2)进行关联推理(具体推理过程见第2部分),充分体现了晶体结构与性能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把晶体密度计算公式这一必备知识融合其中,成为推理必备的底层知识。这一点与全国卷中常出现的结合晶胞参数套用晶体密度公式进行计算的考查方式截然不同,哪种方式凸显出对学科本质认识与理解的考查不言自明。

在化学实验部分,依然延续考查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与理解。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影响电子转移能力也即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题10借用电化学工具ORP传感器测定物质的氧化性素材,把电化学现象与氧化剂氧化性强弱及本质探究进行关联。借用题目信息可形成如下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系统认识:

从区域高三模拟试题看新课改高三化学复习备考,高三化学一轮试卷讲评PPT

同样,在题19实验探究中,以探究溶液中Ag+与单质S的反应为目的。形成了如下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认识:

从区域高三模拟试题看新课改高三化学复习备考,高三化学一轮试卷讲评PPT

4、关注了对过往试题素材的迁移与改造

“旧瓶装新酒”在区域模拟试题中较常见。被使用的“旧瓶”往往是高考题或是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上依然具备考查价值的试题素材。

在本套模拟中具有上述特点的试题均与实验探究题有关,可以见得实验素材难寻,对命题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也足以见得对过往试题中实验题的再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题9以研究过量Mg粉与NH4Cl溶液(含少量氨水)的反应为例,融合考查了对现象、数据图相关证据的分析及水溶液中离子电荷守恒等内容。本题与2020 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适应性测试19题的实验探究“Mg与水反应缓慢的原因”试题素材相同,把对反应缓慢的原因探究变化成直接分析“Mg 与NH4Cl溶液(含少量氨水)反应”中的现象分析使试题呈现了新的问点,但对二者反应的本质认识依然是破题的关键。

题14对FeCl3溶液与Cu粉混合后再加KSCN溶液的实验素材对老师们来说并不陌生(在2017年的朝阳高三期末试题、2019年的海淀高三期中试题中均有涉及),但对学生来说依然是非常复杂的陌生反应情境。题14没有纠缠于FeCl3、Cu、KSCN三者在溶液中的复杂反应关系,而是利用实验③去除上清液中的部分离子后重做实验进行证据对比,以发现原来体系中离子种类的多样性是导致反应现象复杂多样的根本原因。基于实验①②③证据的系统推理才是成功解题的关键(推理过程在特点2中有阐述)。

题19主观题探究的溶液中Ag+与单质S的反应虽然是新反应素材,但在设问中也多出现了2019年北京高考28题的“身影”。如本题19设问(1)②i与ii与(2)②在2019年北京高考试题28中均有考查。二者在试题文本逻辑呈现上也基本保持了一致。对产物检验是手段,对反应本质的认识是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反应发生的本质而言:当把SO2换成S之后,Ag+在反应中的角色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说,2019年北京高考题28研究的是“竞争”关系的话,那么本题研究却是“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在Cu2+与I-的反应中也有所体现。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对比2019市与2022区两大实验探究题,对于设问细节的解构与落实是重点,对于试题所探究的对反应本质的系统认识才是难点。对于以上重难点你的学生是不是都已经落实到位了呢?

浅浅的总结一下:变与不变是这套模拟试题体现出来的特点。变的是与新课改新教材的过渡衔接,不变的是依然重视对核心主干知识、系统推理与实验探究能力及学科品质的考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推理思路与结构化的认识路径,借力素材系统,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后期复习中依然需要浓墨重彩般的进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