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命题方向确定各科命题考查重点公布,2022年高考命题导向 卓尔高考资源网 2022-05-12 18:45:12 一 2022年高考考查重点 重点1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关注高考的主要内容,关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所以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要扎实,根深才能枝繁叶茂。 重点2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高考要求学生类比学习别人的经验,包括同级和横向掌握,也包括不同级别之间的纵向掌握。 以本质知识为例,每个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整个知识网络中。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网络。 重点3 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高考命题侧重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密切相关的内容。避免考试与学习脱节,坚持应用导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4 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注重高考中与创新高度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如独立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察学生敏锐发现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察学生做出新颖的推测和假设并仔细论证的能力;考察学生探索新方法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摆脱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 重点5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如何体现 试卷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试题,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试题、考点、学科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查;使用贴近时代、社会、生活的材料,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实现课堂所学的应用价值;创设合理的情境,设置新颖的呈现方式和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提示:在2022年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将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试要求与具体试题进行机械捆绑。比如新时代的高考重在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应该通过试卷的整体设计来实现,而不是机械地实施在某一个试题或者某一类试题上。如下所示: 1.日常生活情境的内容融入高考题中。高考的学科价值在于考察知识的“适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命题的目的。 2.命题选择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很低(相关教材知识)。把问题和探究、开放、创造区分开来。 3.高考是最大的政治:命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弘扬时代精神。所有学过的关键知识和主要知识点都可能考。同一个考点的高考,可以换角度换题型重考。 4.生而学。熟悉中考。用不熟悉的问题情境来考查熟悉的知识。大家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的题。这类题能考察学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体“软肋”。 二 2022年高考重点关注热点集锦 1.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历史经验(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成就) 2.神舟十二号、十三号载人飞船再次升入太空;空间教学 3.2021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4.2021诺贝尔奖相关材料 5.2021年实施教育“双减”政策 6.规划共同繁荣;热点两会 7.阿富汗政变;南海;俄罗斯和乌克兰等。 8.袁隆平先生的业绩和精神 9.红色影视《长津湖》 《功勋》等等 10.女足精神;o的力量 还有一些前沿的科研课题,甚至是诺贝尔奖的题目,比如物理、生物。起点很高,但答案不会超过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落地点很低。要求考生了解知识点。 间的关联和应用。2.高考是最大的政治:命题必须反映国家意志,弘扬时代精神。国家政策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3.学过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点都可能被考到。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高考命题首先设定考查的重点内容和层次要求,使支撑学科的主干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频率,新考纲补充的考点要选择性的考,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4.同一考点高考可以变换角度与变换题型再考。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同样的考点知识,今年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这样问,明年那样问,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5.区分题多从探究性,开放性,体现创新性出题。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高考也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较容易,个性考查难度较大,因此高考试题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扩大开放性,体现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考查,体现考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水平、有创新精神的答案。6.考查思维,解题容易。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高考为了保证选拔功能,试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之后会发现解题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宽,但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试题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到底。7.思维穿透力考查考生。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试题往往从比较小的一点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扰,小中见大,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思维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试卷中除了基础题以外,其余的都需要较大的思维量去穿透表面,触及本质。8.考教衔接:课外和课堂结合考察。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考纲要求内容。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9.考查知识的应用性。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高考试题的学科价值在于考查知识的“应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正是命题的目的所在。人文学科要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自然学科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使本学科试题更加具有实际性、应用性和学科性。10.以生考熟,陌生中考熟悉。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命题者在编制每一道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对每一位考生都公平。所谓“以生考熟”,就是用陌生的问题情境考查熟悉的知识,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这类问题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体性“软肋”。四 2022年高考命题趋势与导向近日,《中国考试》公布了2022年的高考命题导向,给考生们的备考指明了方向。下面一起来看看。1.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与试题形态创新。摘要: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更为凸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以“三大文化”为载体的价值导向。在这一价值导向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优化提示性材料、写作指令与具体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表达。面向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进一步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凸显价值引领功能;同时应创设更为复杂的文化情境与更为真实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导向。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写作指令;命题理念2.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对“四史”学习教育的考查及教学启示。摘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学习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时,既要符合学生学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要符合社会、国家发展对思想政治课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命制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时,要在把握“四史”学习教育要求基础上,以“四史”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内容时,要把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为重点。关键词:高考;“四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试题;高考命题;思想政治课;考教融合3.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对生态文明素养的考查及教学启示。摘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需要通过考教融合,以考促教,以教促学。对近些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进行分析发现,通过设置试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生态伦理观,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生态文明认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态行为习惯。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是:在观念层面,坚持立德树人,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在内容层面,以高考试题为引领,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方法层面,构建协同机制,凝聚生态文明教育力量。关键词: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考教融合;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素养4.高考英语试题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及教学启示。摘要:深入分析高考英语试题对劳动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引导高中英语教学落实劳动教育。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通过展现劳动过程、创设劳动语境、呈现创造性劳动、讲述环保故事、渗透劳动文化、描述人物事迹渗透劳动教育,旨在使学生增长劳动知识、培养公民意识、提升创新思维、增强劳动价值感、认同劳动价值、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拓展听力语料中人物的社会身份,扩展学生对劳动关系的认知;拓展阅读语境中的劳动范畴,挖掘阅读语篇的育人价值;融劳动教育于写作教学之中,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关键词:高考英语;高考命题;考试内容改革;试题分析;劳动教育5.表达力: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新路向。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考语文作文价值理念出现“表达力”的新转向,具体表现为:在写作动机上,从为“考”而写转向为“我”而写;在写作内容上,从写臆构的内容转向写真实的生活;在写作方式上,从刻板地写转向自由地写。基于这种转向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凸显“表达力”的写作新理念,高中写作教学要以提升“表达力”为引领,抓住思维与表达的主线,融通抒发自我与融入社会,在情境把握与细节梳理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词:表达力;高考作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6.价值、文化和行动: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三重逻辑。摘要:高考作文对学生的精神发育和母语表达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首先要澄清价值,其次要构建承载文化的材料情境,最后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召唤出学生丰沛的情思和积极表达的言语实践。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达到价值逻辑、文化逻辑、行动逻辑的高度统一,其中,价值逻辑是旨归,文化逻辑是起点,行动逻辑是过程。就价值逻辑而言,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母语表达力,还要涵养学生的德性成长;就文化逻辑而言,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遵循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当代文化、以人为本文化的思路;就行动逻辑而言,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一方面要从参与度、深刻度和多样度等方面拓展情感和思维的表意空间,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和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对话关系。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高考内容改革;价值逻辑;文化逻辑;行动逻辑7.高考语文作文经典评分量表与分等分项评分量表(第Ⅱ版)的鉴别研究。摘要:运用实证方法,基于数据范式对高考语文作文经典评分量表与分等分项评分量表(第Ⅱ版)进行比较。以20位经验评分者的评分均值作为“准真分数”评价2个评分量表的评分误差,通过多侧面Rasch模型考察评分者效应与评分量表。结果显示:使用分等分项评分量表(第Ⅱ版)评分时,减轻了评分者的认知与心理负担,分数分布更合理,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写作能力水平的考生,评分者信度有较大提升,由于分数全距更宽阔,致使评分误差稍大于经典评分量表;使用经典评分量表与分等分项评分量表(第Ⅱ版)评分均不存在明显的评分者效应;分等分项评分量表(第Ⅱ版)在维度与评价指标的设置上较经典评分量表更为合理,计分量尺在估计考生能力时未出现倒挂现象,等级区分能力明显高于经典评分量表,对评分者进行有效的评分培训后更适用于常模参照测验。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评分;评分量表;评分者效应;评分误差8.基于政策学视角的高考政策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摘要:引入政策功能、评估、执行等政策学理论研究高考政策,能够一定程度地拓宽高考研究的视野与路径。政策功能视角下,高考具有分配、选才、育人3项基本功能,高考功能异化表现为高考政策产生与预期目标相偏离且难以预料的负面效果。政策评估视角下,高考评估不仅应关注政策的预期效果、附带效果,重视包括“顾客”在内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反馈和评价,还应注重质化评估方式。政策执行视角下,博弈模型、浴盆模型为高考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理论思路。据此,初步构建了高考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此前,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以后的高考将会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无论是数理化或者是文史类的考试,均会设置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题目。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埋头苦读、死记硬背的模式来学习、来备战2022年高考,且在思维上仍然是不擅长变通,显示是不太现实的,在以后的各种模拟考以及高考中将会极度不适应。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2022年高考仍然是没有对应的考试大纲的。据教育部在此前发布过的通知中就曾明确:自2020年起,不再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生如需了解试卷结构与考试内容,可沿用2019版《考试大纲》。也就是说,无论是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或者是沿用旧高考模式的省份,唯一可参照的仅有2019版的考试大纲。这也就意味着,备考范围相对较大。如何在有限的备考时间内复习与掌握不同难度的内容,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政策;高考研究;高考评估;政策评估四 九大学科考查重点语文学科考向1 :语文高考就考两项最核心的素养——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阅读素养,就是在接受性、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既可多角度、多层面地阅读,又能创造性、批判性地阅读,最终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阅读题想提高正确率,首先阅读思维要合理。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 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表达素养,就是基于表达目的或表达要求,充分考虑语境因素,使自己的表达目标清晰、对象明确、话题集中,充实而简明、鲜明又生动。考向2:语文高考要求考生必须背诵记忆的知识有三类: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最新《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三是中外文化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考向3:语文高考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三个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考向4:现代文阅读的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主要考查信息性阅读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得分要点是:把握文本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考向5 :现代文阅读的文学性文本主要考查文学性阅读能力。得分要点是:对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数学学科考向1 :高考数学的学科素养包括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索和数学文化。考向2 :高考数学科提出5项关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考向3 :高考数学的必备知识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5个主题。高考数学将其整合,按逻辑体系将分散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考向4:高考数学的命题将突出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适当增加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学科情境的试题,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以及对核心素养的有效考查;再就是关注探究能力、数学学习能力的考查,命制开放性试题、结构不良试题,通过创新题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考查;三是通过调整试卷结构,打破固有模式,探索试题排列新方式,努力破除复习备考中题海战术和套路训练的影响。考向5:高考数学的所有命题都离不开三个情境:数学课程学习情境包括数学概念建构、数学原理习得、数学运算学习、数学推理学习等问题情境,关注已有知识的基础和准备程度;数学探索创新情境包括推演数学命题、数学探究、数据分析、数学实验等问题情境,关注与未来学习的关联和数学学科内部的更深入的探索;生活实践情境需要考生将问题情境与学科知识、方法建立联系,应用学科工具解决问题,关注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的关联。英语学科考向1:高考英语的学科素养包括交际素养、学习素养和思辨素养。交际素养指在相对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主题语境中,使用英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并达到交际目的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素养指在相对简单或较为复杂的主题语境中,运用多种策略学习英语,并使用英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方法等的意识和能力;思辨素养指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或学习时,独立思考与判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的意识和能力。考向2 :高考英语主要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高考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得分要点:1.获取具体信息为说明和支持主旨或者中心议题,对话或独白中会包含一些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活动的具体原因、过程、方式或结果,考生应能识别这些信息。2.理解主旨要义即提取或总结概括一段对话或独白的主旨要义。对话或独白一般会围绕一个主旨或一个中心议题展开,有时主旨要义可以直接获取,有时需要归纳总结。理解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说话人有时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通过一些间接方式表达,考生应能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识别或分析判断说话人的观点;说话人的态度除从用词中表露外,还常常通过特定的语音语调表达,考生应能从所听到的话语或语调中理解或判断说话人的喜好、情绪或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3.理解说话人的目的说话人的目的有时是直接表达的,有时则通过一些间接方式表达,考生应能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识别或判断说话人的目的。推断,即根据相关信对话语发生的场合、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或活动的原因、过程、结果等进行推断。高考英语的阅读理解得分要点:1.理解词汇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要素,考生应能辨识句子及语篇中词语(单词、词组或固定搭配)的意义或指代关系,能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2.理解具体信息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阐述往往需要大量具体信息的支持,考生应能从中提取诸如数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活动的起因、过程、方式、结果等细节信息,并能够理解概念性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可直接从文中获取,有的需要进行简单归纳。3.理解主旨要义每篇文章或每个段落都有主旨要义, 有时主旨要义是明确阐述的,有时需要从字里行间归纳总结,考生应能识别或总结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旨要义。理解观点、态度。文章中常常包含作者或他人的观点、态度,考生应能理解直接表述的观点、态度,还应能分析理解隐含的观点、态度。4.理解目的文章作者常常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写作目的,考生应能理解作者直接表达的目的,也应能分析理解作者未直接表达的目的。5.推断在阅读活动中考生有时需要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例如推断作者未明确说明的事件或活动的原因、过程、结果,推断人物或事物的特性,推断人物的情绪或语气等。6.理解文章结构、类型考生应能运用语篇知识,辨别不同文章体裁,理解文章内部逻辑关系和作者为使行文连贯使用的各种衔接手段。书面表达包含内容、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和写作规范,即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得分要点:内容完整并且清楚、合理,逻辑性强,符合写作目的与情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多样并且使用准确、恰当;整体结构清晰,句间和段间衔接有效,意义连贯;单词拼写正确,标点、大小写等符合规范。考向3:高考英语的必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考生应掌握《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知识内容要求以及文化知识内容要求所列的相关项目,还应掌握《英语课程标准》所列的相关词汇和语法项目。考向4:高考英语的所有命题素材(选取篇章材料,设计任务情境,搭建贴近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考查载体)都离不开三大主题语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考向5:高考英语命题突出实用性在真实的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情境中,经常需要综合使用多项语言技能,例如:口头交流需要同时使用听和说的技能,回复信函时首先要读懂来信的内容。学习英语的关键在于应用,高考突出考查考生使用英语从事日常交际、学习和思辨活动,达到交际目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试题设计引导考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学习和思辨活动,积累中外文化知识、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在跨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中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政治学科考向1: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括以下6个方面。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素养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素养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素养包括:坚持科学思维方法,实事求是,客观地观察社会现象,全面认识、理性对待并正确处理现实问题。思想路线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遵循的最根本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素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据客观条件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素养包括:在社会生活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公共参与与责任担当素养包括: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考向2 :高考政治具体考查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个必修模块,以及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必背知识: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基本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等。考向3:高考政治的所有命题情境素材来源于广阔的、纷繁复杂的、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现象、事件、问题及论述、报告、政策措施等。考向4:高考政治的所有试题的命题情境可根据根据复杂程度分为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简单情境是指表现内容不复杂、呈现形式比较单一、测试目标比较单一的情境,一般用于选择题 ;一般情境是指表现内容或呈现形式较简单但情境复杂、测试目标比较单一的情境,一般用于需要补充性、注释性场景设计的试题;复杂情境是指反映的内容层次较多、呈现的形式比较多元、具有测试目标的综合性、需要深入解读的情境,一般用于材料性非选择题。考向5:高考政治主要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等维度的能力辨识与判断能力得分要点:辨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判断其性质,概括其特点,并与学科的理论和观点相印证。分析与综合能力得分要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综合形成整体性认识。推理与论证能力包含推理、论证2个能力分项。得分要点: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要点: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得出正确结论,避免推理错误;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恰当的论据, 对观点、论断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和阐释。探究与建构能力得分要点:得分要点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能力、方法研究问题,提炼和形成具有新意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可行的思路、对策和方法,具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得分要点:以建设性批判的态度,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进行独立思考,批驳错误观点,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评价。历史学科考向1 :高考考查历史科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6个方面。与答题密切相关的有以下3个史料实证素养考查学生整理和辨析史料,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与目的,区分不同史料的价值,分析与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运用可靠史料论证问题,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理解;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历史理解素养考查学生概述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历史解释素养考查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考向2 :历史高考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分为四大块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分别体现在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例如在政治体制部分,必修课内容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等,选择性必修课内容有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历史科考试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 组成完整的政治体制系列知识。考向3:历史高考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四个情境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生活情境,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包括长辈的回忆、影视剧、名胜古迹中的问题等;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考向4 :试题情境的各种类型既可以各自独立呈现,也可以复合呈现,具有综合性特点。又可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简单情境是指对历史素材的基本理解,其材料信息构成单一。给出的问题一般是显性的,方法和路径是再认再现的。答题要点:结合材料和已有知识的对应。综合情境是对素材的理解、分析、整合与论述,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多样。给出的问题一般是显性且多维度,方法和路径需要比较、概括和说明。答题要点:需要叙述和论证。复杂情境是指对素材的解释、辨析、探究与实证,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复杂。给出的问题一般是多维度和多层级的,方法和路径需要分析和论证。答题要点:需要现实材料、观点、论述和历史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考向5:高考历史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3项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得分要点是: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得分要点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历史探究能力得分要点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最终得出历史结论。地理学科考向1 :地理高考考查的学科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素养、综合思维素养、地理实践力素养。区域认知素养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包括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考虑问题。综合思维素养能够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按地理学基本逻辑,从分解和综合2个维度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素养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在面临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及其表达方式。考向2:高考地理中的必备知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考向3:地理高考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两个情境生活实践情境、学习探索情境考向4: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要求: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基础性及创新性综合性与应用性在生活实践情境中体现即:按照现实生活中地理事象及其变化的内在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迁移与应用,将学科内容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着力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的考查要求。基础性与创新性可在学习探索情境中体现以地理学科专业语言与符号,按照学科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调用,并规避了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着力体现基础性的考查要求,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而呈现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与解决。间接渗透着学科思想与学术意识的导引,着力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考向5:高考地理主要考查学生三大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得分要点是:发现地理试题中文字、图表、数据等蕴含的地理信息,判断地理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而加工地理信息,解读相关地理信息的含义,准确、快速、全面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得分要点是: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能够说明和解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得分要点是:综合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和方法,根据试题的情境材料论证地理问题,对地理现象与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观点。物理学科考向1:物理考试要求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培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展科学视野,提高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考向2 :物理科的学科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探究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考向3 :物理科考试提出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5种关键能力。考向4 :高考物理的必备知识是由物理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组成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 包括《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考向5:高考物理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两个情境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大自然中物理相关的现象,如彩虹、日食等;二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问题,如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情境(乒乓球、篮球、滑雪)等;三是科技前沿,如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飞机、北斗导航系统)等。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理学史问题情境。通过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物理学家探索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研究方法等内容的了解,鉴别考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程度,反映考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二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典型问题情境引导教学遵循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教材。三是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学科考向1 :通过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的陶瓷制造、火药使用、传统中药等古代科技文明和近现代化学领域重大科研成果的了解,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展示化学在新理论的创立、新材料的研制、新药物的合成、新能源的开发等方面的巨大成果。考向2 :高考化学考查的核心素养包括高中备考指南公众号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考向3:高考化学的关键能力包括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考向4:高考化学必备知识主要包括《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具体为化学语言与概念、物质结构与性质、反应变化与规律、物质转化与应用、实验原理与方法。化学语言与概念包括的元素符号和方程式等,内容是学习化学的关键要素,涵盖了初中化学的内容。实验原理与方法包括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反应变化与规律包括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重点是物质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物质转化与应用包括典型无机物的性质、系列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考向5:高考化学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以下情境日常生活情境根据功能划分为食物营养、合成药物、常见材料和能量转化设备。生产环保情境从物质来源的方式或工业目的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利用、生产条件优化、废物回收利用和毒害物质处理。学术探索情境为公开刊物上的最新化学学科前沿成果。学术探索情境包括最新合成方法、新颖功能物质和新型催化技术。最新合成方法是指对于已经可以制备的化合物采用新方法或新技术进行合成,对应的物质多数是有机物,其基本特征是绿色、经济、高选择性,而且更加高效和环境友好。新颖功能物质,主要是指新型复合材料或新型催化剂的结构,该情境主要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对于某些已经工业化的化学反应,采用新型的催化技术可提高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主要考查推理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判断反应历程和机理以及反应的转化率等。化学史料情境指在试题中展现已有理论或成果使用的仪器、方法和研究数据,试题情境最好取材于真实的文献资料、生产生活实际,要有丰富的数据作为支撑。生物学科考向1 :高考生物科考查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知识与观念、科学思维、探究与创新、责任与担当4个方面。知识与观念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认识和观念,包括系统观,物质、能量和信息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调节观,适应与进化观,生态观等。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基于事实、证据,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和品格。探究与创新是实践探索素养方面的体现。探究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生物学问题、形成猜想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或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或完成方案、得出结论的过程,还包括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或事实,进行观察、提问、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创新是指能针对生物学现象与事实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或作进一步探究的能力, 还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思维、新方法。责任与担当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具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健康生活、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等责任意识,也包括积极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考向2 :高考生物科关键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要求能够从生物学视角获取关键信息、解释生物学现象、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或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达。实验探究能力要具备实验探究能力,即在对所学实验的实践和学习后,能够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如分析问题、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或作出解释,掌握科学探究的整个流程。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生产实践等情境中的问题。创新能力要求根据生活生产实践等情境中的问题,能够运用知识、经验、获取的相应信息,提出新解释、新方法、新思路或得出新结论;或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依据新证据得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考向3:高考生物科必备知识包括《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考向4:从高考生物命题特点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4个维度。基础性要求考生:用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作出解释或进行推理、判断;理解所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能对现象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并能运用这些实验所涉及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对必备知识、理解能力层级的考查体现基础性。综合性要求考生在给定条件下,综合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解决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问题;能够关注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与机体之间的关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群生物之间的关系,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人与其他生物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对生命现象进行解释或探究。对必备知识、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可体现综合性;此外,综合性考查要求的体现,既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也有问题情境的复杂性。应用性引导考生自觉地从生物学视角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究等情境中的问题。例如:依据艾滋病病毒致病的机理对艾滋病进行预防,利用遗传学理论或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抗倒伏的作物品种,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面对新的任务情境(如实验情境),能够借鉴、应用科学家的研究思路、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创新性要求考生能在新颖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完成探究性或开放性的任务;能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现象作出新解释;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依据新证据得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能够综合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究中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考向5 :高考生物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三个情境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或社会实践中常见的生物学相关现象或问题。例如:光能通过绿色植物转化为支撑生命活动所需的化学能;设施农业、施肥、浇水等栽培措施与植物生长发育、产量的关系;细胞、染色体、DNA模型构建;物理或化学因素导致的生物变异;生物个体的来源和延续;不同疾病(含遗传病)的表现和可能的病因;劳动或运动时对机体水分、盐分的调节;动物机体遇到刺激后的反射;营养物质、激素、抗生素等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分布和调查方法等。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情境主要来自于真实的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由这些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设定的情境或提出的问题。例如:根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探究实验,提出实验材料的替代、实验结果分析等新情境;对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应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根据细菌转化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建立其与现代基因工程概念的关联;根据遗传学普适性规律,对生产实践中的特定品种需求提出研究方案;对于动植物的性状作出预测,对某些人类遗传病的发病作出预判,对其预防提出合理的建议;根据“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对生态修复提出合理建议。生命科学史情境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独特的社会价值。例如:DNA双螺旋的发现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在认识自然的历程中迈出重要的一步;基因工程的建立实现定向改造生物学特性的目标,可通过 DNA重组和定向编辑技术使生物体获得新的遗传特性, 提高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生物医药中的工作效率。 五 考生如何灵活应对新高考1.拓展宽度,挖掘深度新高考试题日趋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融合到考题中。比如说,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这个点,考察的学科就有高考语文作文,物理等学科的考题。又比如,疫情在生物中考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呈流涕、不适等感冒症状,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下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小编提示大家应在平时多看新闻,在做试卷把常见的和生活相关的题目整理起来。2. 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以后的高考将会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无论是数理化或者是文史类的考试,均会设置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题目。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埋头苦读、死记硬背的模式来学习、来备战2022年高考,且在思维上仍然是不擅长变通,显示是不太现实的,在以后的各种模拟考以及高考中将会极度不适应。建议考生改变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学会举一反三,平时多注意思考,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综合自中国考试、搜狐、高考家长圈等审核:苑广鸿责编:廉兴连编辑:陆鹤天设计:毕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