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道作文题里到底藏了什么文章?-专家解读2020年高考作文,最新高考材料作文题预测11篇 卓尔高考资源网 2022-05-31 13:28:13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题:11道作文题中隐藏了哪些文章?3354专家解读2020高考作文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7日,1071万学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高考。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目真的如考前社会广泛猜测的那样是疫情题材吗?你专注于哪些能力?命题揭示了未来高考的哪些趋势?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教育专家。 很多命题涉及疫情,生活感悟、历史、国际关系、科技都是热点。 由于使用的试卷不同,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1道作文题,其中5道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排序的,分别是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新高考卷一、新高考卷二。天津上海江浙各一单,北京两单。 “我猜到了开头,但没猜到结果。”——人发现,一方面,疫情确实是很多高考作文的主题;另一方面,命题的出发点也大相径庭。 记者梳理发现,11道作文题中,有不少与疫情有关。疫情引发的整个社会对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全球化、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职业情怀等等的思考,都体现在命题中。 “对疫情的切入非常巧妙和接地气,也是一次全民抗疫再学习再教育。”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如全国新高考第一卷作文题目《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视角提出写作任务;《中国面孔》天津卷聚焦疫情下的医务工作者等人物;全国第二册作文题目《携手世界,共创美好未来》,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应对人类危机的方法,实现人类共同未来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 相当一部分作文题目贴近生活,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发现自我。如全国新高考卷三《如何给自己画一幅画》卷二《带你更接近_ _ _ _》,北京卷《一句话》和上海卷《转折点》等。 近年来,中学教育对历史和古典文学的重视,充分体现在高考作文中。高考命题组专家表示,全国卷一作文题目《历史人物评述》由齐桓公、管仲、包树军及其大臣的历史陈述,以及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组成,让学生感受历史,评价人物,观察现实,思考个人发展。 此外,北京卷北斗卫星、江苏卷智能互联网等题目涉及最新科技话题,凸显高考命题前沿。 考查重点:社会关注、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应用。 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陶冶家国情怀,开阔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试卷反映时代,把握时代脉搏。”北师大教授张志勇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精神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几套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专家指出,今年的高考 陈志文说,今年考察的许多题目的内容不局限于材料事实本身,而是思维方式。如全国第一册《历史人物评论》,“面对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发展全面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此外,对实用文体掌握能力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题的新特点之一。全国卷一要求作文为演讲稿,全国卷二要求演讲稿的形式,全国卷三要求体裁为书信,全国新高考卷二要求主持人演讲稿的写作。 张颐武说:“对文体提出不同的限制,实际上是对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一个优秀的高中生要适应各种文体要求,这也是为之后的论文和文书写作打下基础。 透露出哪些中国教育的未来趋势? 许多教育专家表示,通过观察近几年的考试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一些重要趋势: 3354的年龄和家国之忧。梳理近几年的作文题不难发现,家国情怀主题频频出现。 比如,2017年全国作文题目第一卷“中国关键词”收录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京卷第二题是“共和国,我给你照张相”;2018年全国卷一以“世纪宝贝中国梦”为主题;以及2019年国二卷《少年接管,强国有我》,天津卷《爱国情怀》等。 陈志文说,近年来,NMET的作文命题更加关注时事和重大社会事件。过去“对窗外事视而不见”已经行不通了。考生不能与社会脱节,需要全面了解这个世界。太原五中语文老师赵旭说,青年学生需要更多地站在时代的“C位”思考,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时代的激流中“乘风破浪”。 3354经典与文化的传承。 2017年高考作文与书相关的题目有三个:浙江卷作文题目《人要读三大本书》,天津卷《重读长辈书》,山东卷《24小时书店》。2019年北京卷《中华文明的韧性》和上海卷《中国味道》突出中国元素,引导考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特级教师徐宏明说,作文题越来越多。 考量经典与文化,这要求学生多读书、勤思考、了解历史,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也体现了以文化人、育人的要求。——思维与视野的延展。专家认为,作文命题的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把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仅是认识社会、世界,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考组组长盖英俊说,人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再固守同一角度,也没有不变的结论,因此备考也要更多引导学生,不能先入为主、囿于成见,而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深度思考。成都市树德中学高级教师袁学民说,高考作文将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将个人体验和情境深度结合,从外显的看,到内在的思,很好地将综合素养和思辨态度相结合,充满了“生气”。赵旭也表示,作文没有万能模板,只有万能思维。作文写作要“稳中取新”,学生需打破定式思维,扩展心胸视野。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前写作”做足功课,写作自然会水到渠成。(记者舒静、胡浩、宋佳、郑天虹、王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