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专家谈落实双减政策建议高考改革将外语改为选考,专家谈落实双减政策建议高考改革,将外语改为选考

本报记者程婷

“如果高考不进一步改革,学生的学业压力依然存在。有几个方面可以讨论:要不要终身继续一年考?要不要改革分数的计算方式?英语是必修课吗?"前国际教育司司长、前中国驻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岑建军说。

9月28日下午,在北京王宓学校举行的第六届“新融合”国际教育峰会上,岑建军结合自身经历,就减轻教育负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双减”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做好考试改革,比如把外语从高考必考科目改为选修科目。

建议高考中外语考试由必修改为选修,减轻学生负担。

岑建军在谈到“双降”时指出,要进一步改革高考,否则学生的学业压力依然存在。在他看来,在“一考定终身”、高考分数计算方法、高考是否需要外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闫建军指出,比如美国的入学考试看的是GPA(即学分的平均绩点,是衡量学生学习数量和质量的计算单位),而韩国的高考是将学生的考试科目成绩分为九个等级,然后综合计算出成绩。“我们现在看高考总分,但是很难从总分看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很难看出他各科平均分是多少。”闫建军说。

他还提到“许多发达国家把外语作为选修科目,而不是必修科目,比如日本、英国和美国。但在韩国,要求英语,还要加第二外语(法语)。所以今天韩国学生压力很大,他们有一个口号‘四上五下’,就是每天睡四个小时可以考上好学校,但是每天睡五个小时可能会让他们错过好学校。这种情况和韩国的考试结构设计有关。”

岑建军认为,如果我们国家把外语变成高考,可以减轻很多学生的负担。

开设差异化的英语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据Future.com介绍,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也建议改变英语“高考必考科目,中小学必考科目”的地位,将英语科目由高考必考科目改为选修科目,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

根据李光宇的说法,如果每天学习时间为8小时,那么孩子最好的10年中有近五分之一(18.13%)的时间花在了英语上。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英语学习应该以应用为导向,而不是以考试为导向。高考导向的英语学习是无效的,也是不必要的。

高考语文(英语)由必修改为选修是否可行和必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目标都很明确,要么强调日常交际,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么以收集数据信息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么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综合强调听、说、读、写。在如今的高考下,所有的学生都被培养成国际化人才,听说读写都被要求做到面面俱到。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并不好。”闫建军说。

岑建军告诉该报,他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然后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

以前认为高考不应该削弱英语的地位,因为英语是工具。学好英语便于从事科研的人员及时了解和学习国外最新的成果和技术。

英语考试的变化是否会对中国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经验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岑建军告诉论文,“这是我前面提到的选课走班和分类训练中提到的,就是强调英语在收集数据和信息方面的作用。这类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英语选修课。这类学生主要侧重于阅读和写作的培养。他们不需要强调说和听的要求,也不需要批判哑巴英语的现象。他们的英语学习可以满足吸收外国信息的需要。”

岑建军认为,外语教学,包括学习其他技能,一定要务实,不能天马行空,否则只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谁需要什么,谁就花时间去做。就像开车一样,不需要全国所有人都开车。

同时,岑建军强调,我国国际化人才(包括外交官)的培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

“在国外,有一种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午用母语教学,下午用外语教学。所有科目都是如此,属于沉浸式教学。据我所知,国内没有这样的学校。”岑建军建议,教育部门可以先选择部分中小学开展沉浸式双语全科教学,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储备力量。

编辑:姜晨睿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