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专家谈广西高考综合改革学生由择大学变为择专业,广西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解读50问

9月15日,广西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后,引起各方关注。南华早报客户端记者收集并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对此次改革的看法和建议。在他们眼里,这次改革会带来哪些亮眼的变化?考生、学校、家庭如何适应新政策,为未来做好准备?让我们来看看。

广西课改办教授彭云峰:

高考综合改革后,无论文理,科目设置都采用“3 1 2”的组合。这种模式首先体现了物理学和历史学在高校自然科学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还将选修科目由“套餐”改为“自助餐”,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促进文理融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南宁师范大学教授陈守强:

保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败的前提。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校录取挂钩后,真实性成为学生的生命线。没有监督,就没有执行。监管到位才能到位,避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出现偏差,从而保证评价质量和真实性。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我区高考综合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我区高考综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综合素质评价监督机制的合理化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信度和效度。

广西大学教授曾冬梅:

“312”自由组合模式的实施,意味着学校不再是“高考加工厂”,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突出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高中教育的办学条件、教育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现在的高考,考生更看重学校的影响力。高考综合改革实行了“两基一参考”的招生模式,采取了“高校专业组”的模式,按照平行志愿录取,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生将从“选择大学”转变为“选择专业或高校专业群”,高校的专业影响力将直接影响优秀学生。这必然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职业考虑不够,对未来缺乏个人规划。改革后,学生必须从选择学科开始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有正确的认识,从高中就做好职业和职业规划。建议学生和家长从高一开始了解高考要求,规划自己的学科计划,了解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高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发掘个人潜力,了解大学生活,明确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主任何春雷:

高考综合改革后,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采用“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分为两种方式:录取

44年来,我区高考制度历经数次改革,但基本上都是围绕文理分科进行的。这期间经历了从“3 2”到“3 X”再到现在的“三小合一”的考试模式。大文和大理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文理不再分,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班配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分班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科特长和个性化需求。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高考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自己的学科和课程组合,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

建议同学们在选择学科时,充分考虑自己的学科特长、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学生和家长可以结合6门选考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总结自己擅长的科目,慎重确定选考科目。

戴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高考综合改革不是中学教育的事。高考改革作为连接高中和大学的桥梁,既要求高中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改革教育方式,也要求高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改革综合招生评价体系。未来高校在招生方面可能会有更多的自主权。应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提前确定入学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性格特征,确定招生选拔的方式或衡量标准,如选拔科目的划定、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筛选和使用等,做到“精准选拔”。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书记廖宏伟:

中学实行“走班制”既适应了广西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又践行了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的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实施分层班级教学组织,需要辅以地理、生物、心理咨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的教师。

在新高考制度框架下,“走班制”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满足和解决高考综合改革下学生学习选择的现实需求,是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科学尝试,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最佳载体。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