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警惕心理太波动,高考前情绪波动大 卓尔高考资源网 2022-05-26 15:59:17 高考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陈鹏 走在考场上,湖北通城县的高中生刘晶并没有“解放”的感觉。回家的路上,父女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父亲刘德杰说:“我看得出她有些失落,但我不敢问她考得怎么样。” 疫情期间,在家学习时,家人对高考的评论会让刘晶感到焦虑。学校复课和参加高考后的两个多月并没有缓解她的焦虑。高考前我会好好学习,复习安排分分钟计算;现在闲下来了,不知所措。“就像做了一个很长的梦,高考结束了。” 这一届考生“太难了”,各种不确定性时刻伴随着他们。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考试因疫情延期,部分地区也受到洪水影响。 面对这样特殊的经历,每个考生可能经历的恐慌、沮丧、焦虑的哭闹,并不代表考完试就完全消失。即使高考结束了,考生的心理还是容易出现波动。家长和考生应该如何应对?哪种心理调节方法更有效? 放松和狂欢不是一回事。 高考结束后,湖南考生吴甜甜公布了自己的旅行计划——,和三个同学一起去长沙“玩三天三夜”。 然而,我的女儿,尽管有点担心,吴甜甜的母亲同意了。“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复习,一天假都没落下。孩子们真的应该放松一下。”然而,她一再告诉女儿要安全。 像吴甜甜一样,经过长时间的高压,大部分考生都有一种“强烈的心理补偿”,暴饮暴食,疯狂游戏,疯狂睡觉,甚至熬夜打游戏,于是毫无顾忌地选择放松。 “经过长期的抑郁和焦虑,考生应该调整自己的紧张和疲惫状态。但大部分考生把高考后的放松理解为狂欢。”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宋认为,事实上,放松和狂欢并不是一回事。放松是必要的,但狂欢往往是过度的。 “冲刺阶段,争分夺秒,考生处于高考后的疲劳期,免疫力相对较低。过度宣泄容易造成疲劳,加重疲劳,引发健康问题。”宋建议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的放松活动,如旅游、交友、运动等。他也提醒家长,不能因为考试结束就让孩子玩得开心,家长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不要太担心自己的成绩和未来。 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在知乎上发帖称“我连续三天失眠,瘦了六斤”,“不敢回答问题,不敢相信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我怕自己错过梦想”。 与“过度放松”相反,焦虑并没有因为高考结束而消失。高考结束后,大家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对考试成绩的期待上。《情感心理新变化》3354担心考上目标大学的可能性。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师马杰发现,“有些学生在等成绩的时候还是很焦虑。尤其是成绩好的同学,通常自我期望值较高,答完答案后患得患失”。 既然是考试,成绩就会有高低之分。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的成就和未来有“灾难性的想法”,即我们应该过于关注高考与我们人生道路的关系,并把高考成绩作为预测我们未来发展的唯一依据。 “如果你考得好,你以后的发展就不错。考不好就完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误解。对于年轻人来说,任何时候真正重要的是积极的态度。”彭凯平说。 在th之后 “以前,审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高考结束后,考生要多和朋友、家长互动,弥补社会关系。”彭凯平还建议,你可以列一张“兴趣清单”,把那些你以前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付诸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预期做一些安排。这样,你不仅可以获得快乐的体验,还可以为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做一些心理准备。 “人从来不是由过去决定的,而是由未来决定的。”彭凯平表示,适度放松后,考生要开始考虑未来的专业发展等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以满足大学阶段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要求。 谨防不良归因心理。 疫情影响下的高考,成了史上最特殊的一次。 “疫情迫使孩子们转到网上备考。很多考生觉得自己备考不够自律,担心考不好。其实大家都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说。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公布的《2020高招调查报告》,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与2008年的1050万人大致相当,但2008年只有565.9万人被录取。 “如果今年高职院校继续扩招,高考总招生人数可能在1000万左右,比2008年增加400多万。”陈志文说,“换句话说,高考录取率在逐年增加。考生和家长不需要对录取过于紧张。” “疫情和洪水是客观存在的,对人的适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不能抱怨。当然,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考生有心理波动是正常的。但打破罐子、放弃努力等消极心理,一定不是因为客观困难或一时考试成绩的好坏而产生的。”宋认为,“即使高考成绩受到影响,也要警惕不良归因心理:不要夸大疫情和洪水的影响。在心理学上,过度依赖外部归因,把自己的责任推卸或转移到其他因素上,不分析自己的问题,就意味着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即使高考结束了,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高考传递的压力很可能导致考生出现不理智的行为,甚至出现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陈志文提醒说,如果一个孩子考得不好,可能有很多原因。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唠叨。在参加志愿活动或入学之前,你可以和你的孩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讨论你未来生活的发展道路。“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一考定终身,胜负不在当下。在彭凯平看来,“高考是 一个过去式,人生还有很多做选择、判断,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认识、不断调整的过程。”(本文部分采访对象采用化名)《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4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