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高考地理命题预测,高考地理命题趋势

高考命题预测

一、高考信息收集

2021年地理高考大纲与2020年相比,在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样题等方面没有变化,保持了高考考试内容的稳定性。

二:高考报告

(1)高考试题的结构

ns.jSZHUoEr。COm

近几年高考题型结构保持稳定,必考部分11道选择题(44分),非选择题46分(36分),37道题(24分)。回答选修模块“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中的任意一个问题(10分)。

(2)高考特点分析

突出主要知识考试。

突出四个地理基础能力的考查。

突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如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等。

(3)2021年核心考点考试方向预测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地图:纬度计算,地域特征

66%

太阳辐射对地球有很大的影响。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差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运动。

40%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ns.jSZHUoEr。COm

内外因素:内外力量形成的地貌。

41%

天气系统:降水和温度的综合应用。

33%

ns.jSZHUoEr。COm

水循环:河流的水文特征,城市水循环

ns.jSZHUoEr。COm

61%

000; --tt-darkmode-color: #A3A3A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9%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6%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2%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42%

人口与城市

人口数量变化

23%

城市的空间结构

36%

城市化的进程及其问题

61%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

46%

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52%

地域联系:交通布局,商业贸易

35%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荒漠化,水土流失

ns.jSZHUoEr。COm

37%

河流可持续发展:河流的综合开发

51%

农业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的开发

53%

资源的开发:能源基地的建设,区域资源的开发

41%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56%

高考地理命题预测,高考地理命题趋势

高考地理命题预测,高考地理命题趋势

三、高考命题预测

(一)主干知识考查。天气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工农业生产、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等主干知识点仍将是2021年高考的热点。

高考热衷于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多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明白,无论怎样变形变式,都能把握知识的实质。这就要求考生在学习的时候,多想一步,主动拓展知识,举一反三。

(二)地理空间定位。就是地理学科的“特质”,知道“在哪里”始终非常重要。地理学习要求考生头脑中装有世界与中国的“格局”,重要的经纬线及大陆、国家轮廓都要熟悉。高考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注意宏观与微观的转换,通过提供有用的定位信息,考查快速定位能力。

(三)地理图表。2021年选择题中等值线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出现的概率较大。图像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求考生从图像类型入手,穷尽图中信息,正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图像信息的给予方式也不一样,或显或藏,需要大家与问题相结合,抓准利于解题的直接信息,通过读图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快速解题。

(四)选材切入的角度会更加新颖,试题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情景。2021年的命题原创性明显,都是首次在考场上见面的材料,体现了公正与公平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试题的选材、切入点的角度,也会更加新颖,体现原创性;通过选材和情境设置,力求体现“稳中求新”,新的情境设计,新的知识组合在2021年高考中一定会有体现。

(五)突出地理核心素养相关知识考查。关注学科素养,突出区域认知、人地协调体现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向,试题以区域作为情境信息的载体,渗透区域认知素养,考生通过对区域地理信息的判断,从时空两个维度判断地理要素发展变化特点;凸显能力立意,注重信息获取、综合思维,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思维在试卷中的比重仍然会较大。

(六)热点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考查。 全国卷很少考热点本身,但是在试题中会隐含热点地区知识。如:“国际经济合作” “碳中和” “美丽中国、幸福中国” “环境问题及影响”等相关背景为2021年高考命题热点。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考查。试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内涵,思考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传统民居是我国古代聚落建设的典范,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描述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亲身体验,以及对人地关系的初步认识,在揭示地理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对悠久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树立文化的自信和自尊,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自豪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