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为什么改如何应对?安徽高考综合改革的思考,一图看懂安徽省高考综合改革

来源:中安在线

杨明生,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霍邱一中校长,高级教师。

进入2021年秋季学期,安徽省在2020年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实现“三改”同步。

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命题技术、命题范围、命题立意、阅卷方式等专业性或政策性强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及其家长、学校及其教师、社会及其公民、教育行政和招生部门四个层面的人达成高度共识,解决“为什么要改革高考、如何改革高考、如何应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问题。

1.高考为什么改?

建国以来,围绕国考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考改革进行了多轮实践探索。纵观每一轮高考改革,改革措施虽然使我国高考更加公平,但也解决了上一轮改革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产生了较为积极的社会反响,为学生成长、国家人才选拔、社会公平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但是,每一次改革实践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新问题。因此,这一轮基于新时代的高考改革与上一轮高考改革明显不同。它不仅是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也让我们从早期的改革实践中感受到了这一轮高考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政策水平的基础高。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事项。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为标志,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不难看出,这一轮高考改革不是简单的中考形式和内容的改革,而是涉及高中教学、高考科目和高招录取的综合改革。因此,这次改革的政策基础较高,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后在安徽省启动的高考改革,必将对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为国家科学选拔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2)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期待很高。

自2014年9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安徽省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充满期待。

第一,期待高考科目自主。学校和家长期待高考改革能真正实现从“取长补短”到“取长补短”的转变,让考生选择自己更感兴趣、更有优势的科目,自主选择高考的考试科目。

第二,对人才选拔的科学预期。人们期待通过这一轮高考改革,进一步解决大学录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问题。打破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固定模式,在体现高考公平的前提下,服务国家超常规选拔人才的要求,全面提高高考选拔效率。期待通过新一轮改革,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第三是预期

安徽高考“312”模式既继承了传统高考,又有所创新。它不仅完美地实现了高考改革的平稳过渡,而且有助于延续既定的招生制度和机制,充分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改革的期望。改革后,高考模式由省组织的学业水平考试和全国统一高考组成,但考试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即体现为“3 1 2”。

所谓“统一高考”,就是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即“3”。每科成绩150分,总分450分。

所谓“学考”,是指由省组织的考试,由省招生考试机构在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框架下组织命题、组卷和考试。“学习测试”分为资格测试和选择性测试。资格考试是每个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所有课程必须参加的资格考试,是高中生毕业并取得高中同等学力的重要依据。选考是在通过相应资格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的考试。与高校录取直接挂钩,充分体现课程学习和考试科目的选择性,每科总分100分。选择性,即考生在历史和物理中选择“1”作为必考科目。二是选择性,即每个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等其余四科中选择“2”作为选考科目。每个候选人有12个科目组合可供选择。

(二)改革高校录取模式

基于“3 1 2”模式,高校招生也有相应的改革。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高校录取不仅要求体现分数优先的高考和学业考试总分,还要求高校专业录取的选考科目。比如报考高校化学、医学等专业的考生,一定要选化学。但是高考总分还是750,和现在的高考总分完全一致。只有高考改革前的750分全部是原分,而高考改革后的750分是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原分。由一个选考科目的原始成绩和两个复试科目的等级成绩组成。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实施方案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两基一参考”高校招生模式的建立。“双基”是指高校根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选修科目的全国统考成绩进行录取。

学考成绩;“一参考”是指把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起来的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和最终的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条件,并将使用权交给高校。

三、如何应对高考改革

在“3+1+2”的高考内容模式下,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科目“套餐”,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但在“三改”同步的起点上,如何应对课程改革的期许,如何满足新一轮高考的期待,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者、进入新课程的教师和进入新高考的学生及及家长必须明确的事情。因此,高考“指挥棒”的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观念与教育实践的要求,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积极应对。

(一)变革传统意义班级管理模式

传统的行政班与教学班完全一致的行政班级管理模式,将随着与“选科”相伴的“走班”而被打破,选课走班带来的“1+2”教学班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原来行政班“同步走”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也受到一定的冲击,“抱着超多书奔波在走廊里”“一下课赶紧跑去别的教室”的状况将成为常态,也必然带来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课任教师职责的变化。

(二)以考定学的思维惯性需要革新

传统的高考,体现在学与考的高度一致性,从普通高中的文理科,到高校的文理专业,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但随着高考内容模式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惯性被打破,兴趣与学科特长和学生心仪的高校及其专业的关联发生了一定的冲突。如何打破传统的惯性,进一步满足每一位考生的升学愿景,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强,转化为学有所录,直到学有所成,生涯教育就成了每一位中学生从高一至高三都必须开设的必修课,未来需要保障。

(三)以纲为本的备考观念需要调整

随着高考改革配套方案的逐步完善,高考备考正式进入到“无纲”时代。传统的高考往往在“考试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也即高考内容与考查方式都是“以纲为纲”。进入新一轮高考改革以后,高考备考与课堂教学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因此,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以及考试命题建议、考试评价要求,并将之作为课程教学和高考备考的指南,成为任课教师的一种必然选择。

(四)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需要进一步落实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由来已久,但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没能与高校录取及高中毕业标准实现原则性挂钩,直接导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信度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真实性不够等。因此,作为高校录取参考的综合评价,建立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构建一套全方位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真实性的信用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并在评价方式上努力实现对学生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

高考改革是配套改革,更是综合性改革,需要教育管部门、学校、师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特别要达成高度共识的就是无论高考如何改革,高考的严肃性不能改变,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必须进一步增强,高考改革的措施必须落地到位。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