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高考网

官宣多所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会是大势所趋吗?,中国从不参与排名的四所大学

近日,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的编制中已经透露出淡化国际排名的想法:在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中不再将国际排名作为重要的建设目标。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其他大学之前也提到过类似的想法。中国人民大学在2020年提出,从2022年起不再向国际大学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2021年,兰州大学宣布退出《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

为什么这些大学不再参与世界大学排名?

首先以美国新闻、泰晤士报、QS世界大学的知名排名为例,看看这些大学在榜单中的位置,或许就能得到答案。

官宣多所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会是大势所趋吗?,中国从不参与排名的四所大学

来源:从世界三大大学榜单排序。

发现同一所大学在三个排行榜上的表现差别很大。

中国人民大学在美国新闻中排名最高,全球排名第525位,与《泰晤士报》和QS相差600位。

兰州大学在美国新闻中排名也是最高的,全球排名第559位,但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却排在700多位。

南大在三大排名中排名靠前,尤其是《泰晤士报》,全球排名第105位,QS和美国新闻约130位。

这些大学在三个排名中有高有低,有的相差200个名次,有的排名中,“双顶”大学甚至不如非“双顶”大学,这不免让公众,尤其是考生和家长产生疑问:这些排名可信吗?排名客观吗?

其实三个排名都遵循自己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也各有侧重。

在美国新闻排名的主要指标中,学术声誉的权重最高,占25%;在QS排名中,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比高达40%;在《时代》排名的参考指标中,教学、研究和论文引用占比最高,均占30%。

官宣多所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会是大势所趋吗?,中国从不参与排名的四所大学

来源:从世界三大大学榜单排序。

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权重会导致同一所大学在不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不同。

但是,仅仅通过10多项指标进行排名,很难全面展现大学的综合和真实实力。

“从这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很难看到中国大学在为党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人才方面的突出贡献。很难看到大学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突出贡献,也很难看到大学在帮助脱贫攻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价值。”2021年,《人民日报》撰文指出。

更重要的是,世界大学排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世界大学排名,比如《泰晤士报》,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每个排名背后都有自己的利益,这是典型的利益相关业务。这背后是包括指标体系差异在内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民网这样评价。

今年4月25日,Xi交利物浦大学教授谢波也在《光明日报》文章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大学的国际排名受到更多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很多与教育无关的因素都混了进来,直接影响了国际排名的可信度。”

n style="color: #7B0C00; --tt-darkmode-color: #FF6251;">淡化排名后,如何对大学进行评价?

三所名校纷纷表态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后续是否会有其他高校跟进?

世界大学排行榜影响着学生的报考、教师的招聘、毕业生的就业甚至是资源分配、社会影响力等方方面面,不是简单地说退就能退。

以毕业生就业为例。2021年北京市人社局在发布的《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中提到,市政府重点支持的企业招聘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可直接办理引进手续,符合一定条件可落户。上海在《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中就有针对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留学的学生缴纳社保和个税的规定。

退出世界大学排名不是高校一朝一夕就能决定的,社会大众也需理性看待大学排名。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校发展该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谢波教授就此问题给出了建议:

大学要破除固有的排名思维。

大学可以被评价,但大学不该被排名。大学一旦参与排名,会导致攀比甚至产生“唯排名”现象,而这又会关联到基础教育阶段,对整个教育生态都非常不利。

大学要回归其最重要的价值——育人。

因此,大学评价体系也应该以育人效果作为最主要、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大学发展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培养人才上,而不是其他任何方面。只有在育人方面实现和创造价值的大学,才可能是一所好大学。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超过千万,大学培养人才的任务尤其艰巨,需求尤其迫切,高校应更高效配置资源,把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头等大事与头等衡量标准。

此外,大学要体现特色化。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的特色化必将是未来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唯此,才能够培养有特色的人才,助力打破社会人才评价的单一化,进而将影响延展到基础教育阶段。

当然,大学淡化国际排名,不能只靠大学自身,同样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后者有必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评价体系,进而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评价体系。

来源 光明日报、人民网

编辑 信嘉毅

责编 朱峰

监制 李志勇

校审 谭录岗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